湛江港首个高级技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能手”、 “湛江市五一劳动奖章”、“南粤技术能手”……这一连串闪闪发光的标签背后,凝聚的是陈向晖的汗水和心血。他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
三个月掌握两类机车
1994年,陈向晖毕业后被分配到柳州铁路局玉林机务段,当上机车乘务员。在柳铁的十年,他凭着“学中干,干中学”的恒心与毅力,一步一个脚印,由乘务员、副司机、司机到指导司机,并在机车技术比武上分别获得玉林段、柳州铁路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一个湛江港人才招聘的偶然机会,他从3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来到了湛江港铁路分公司,当上了机车指导司机。自从与内燃机车结下不解之缘,陈向晖揣着一个梦,一个憋了十年的梦——成为一名机车专家。从那时起,他就像着了魔似的工作、学习,不知疲劳,不知困倦。
进港之初,他发现港口机车比国铁多了东风12和工矿1D两种机型,可谓说老师傅遇到了新问题。因为在学校学的是东风4型机车,它所涉足的有内燃机车柴油机、电传动、控制电器、液力传动等各方面知识,一般要学足三年才能真正掌握。现在要在短期内拿下两类机车谈何容易。为此,他在加快《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高校教材学习进程的同时,针对新车型系统地自学了三菱可编程控器知识,使原有的电器理论知识更全面。此外,为尽快熟悉这两种机车,他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跑到机修段的检修坑,对停在那儿的机车进行琢磨、研究。炎热的夏季,加上机车修理库还没有建造,机械间温度高达五六十度,人一进去就大汗淋漓,衣服每次都湿漉漉的,浑身难受极了。但那时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牛劲儿,天天揣着图纸在机车上爬上爬下,对照机车部件,对照机车电器走线,了解机车内各个系统的性能作用,竟完全感觉不到辛苦和累。为了更好地了解新机车内部构造,他利用机车进厂修车的机会“偷师”通过对各个阀的解体分析,全面掌握每个部件的性能。每当一个个未知的部件被自己一个个所熟知,心里甭提有多高兴!那时候,他每天下班后都是简单地吃份快餐就投入到对新车型的学习。天道酬勤,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基本掌握了新型机车相关知识,为后续工作奠定了的基础。
机车有了“黑匣子”
三伏正午,烈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将铁轨边的草儿烤蔫了头。湛江港铁路东站的东风0052型机车驾驶室内如火炉,气温有时高达60摄氏度。陈向晖趴在热得发烫的绘图板上,浑然不觉热气蒸出的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裳。
为了早日攻克与本港机车相匹配的行车监控装置,陈向晖常常利用午间及傍晚交接班时段对机车进行摸索、研究。八平米的简易斗室成了攻克“堡垒”的战场。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的正确性不知多少次开着摩托车在东站与宿舍间来回跑,甚至一天要来回跑两三次,有几次忙完回到宿舍时已经是晚上一点多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就是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反复试验研究,2006年9月6日,湛江港第一台铁路事故克星“列车监控记录装置”在东风12型机车安装成功;2007年春节前夕,在纷纷扬扬的迎春爆竹声中,第二台“黑匣子”、第三台“黑匣子”相继在东风4型机车运作……他成功地改造机车“黑匣子”的平面调车语音记录功能和平面调车功能,并使配备一个录音功能由原来每台15000元减为3000元……机车的“黑匣子”和飞机上的“黑匣子”一样,能把机车运行中的速度、位置、制动机工作状态、地面线路状态、司机操作情况等信息“密封”记录在案,除了记录功能之外,“黑匣子”还采用预警、提醒和限速的方法对机车进行控制,可以防超、防冒、防撞……湛江港铁路有了这个不知疲倦的“记录员”,就等于给机车上了一道保障安全的屏障。
传帮带零保留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陈向晖的成才之路没有捷径,人们形容他的成功是聪明+责任心+后天努力。能进入湛江港,为港口发展奉献微薄之力,陈向晖深感荣幸。内燃机车的使用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一种新技术应用。尤其是机车维修,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即使花上十年时间也难通晓。陈向晖凭着一股拼劲和执著,“啃”枯燥的内燃机车理论,“钻”到密如蛛网的电路图中,几年间摸清这位“亲密战友”的脾气秉性,只要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基本就能诊断出机车哪里出了故障,成为湛江港有口皆碑的“机车专家”。
学技术、练硬功虽然陈向晖先行了一步,但他不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提速,他充分利用业务精的优势带头学习业务,对技术进行攻关,同时将自己掌握的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其他员工。他制定了每一个乘务员的传帮带教计划,因材施教,不定期组织理论考试与实操,并在每一次的添乘工作中进行指导。他利用工余时间对照实物,对机车的电路图进行了重新改绘成接线原理图,组织完成了《GK1C机车全面检查给油程序》的编写。
另外,他编写了2万多字《晋升司机实作考前培训方案》,制作了JZ-7型制动机的综合动作动画图,为了能更大限度的将实作知识进行传授,他放弃了许多个双休日给学员讲课,放弃了许多个中午休息时间和学员们一起进行演练。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正是陈向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