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洛阳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目标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双创”,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今年上半年,我市在各行各业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创新平台,实施创业孵化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双创”之路。
打造“双创”城市
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全国知名的重工业城市,洛阳的相关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李克强总理多次考察过的中信重工,“双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家企业专门建立大工匠工作室,利用互联网、APP职工创客平台、微信等形式,开展学习培训、网上练兵、互动攻关、网络问诊、学术交流、成果分享等活动,让大工匠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近年,随着东方红劳模创新工作室、张东亮大工匠工作室、鲁宏勋大师工作室、张素丽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相继成立,弘扬“工匠精神”在我市大中型企业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市总工会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已创建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143家,涉及制造、电力、医疗、石化、社会管理等多个行业,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家,形成了创新辐射效应。
这些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劳模先进为带头人,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方向,通过搭建劳模领衔、职工参与的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劳模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在企业生产、技术攻关、发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市的工匠培养以四大模式为主,即以中信重工为代表的阶梯式发展模式、以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为代表的平台发展模式、以中国一拖集团为代表的动态管理模式和以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目标引领模式。各个企业作为行业代表,纷纷在相关领域开展“工匠精神”的探索培育。
协同创新发展
如果说企业内部依靠弘扬“工匠精神”,建立大工匠工作室增强实力是练习创新“内功”的话,那么企业之间积极建立产业联盟,通过协同合作搭建平台则是在“外功”上进行创新。
近年,我市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持续推进相关行业顶尖企业之间的高效对接与深度合作,促进创新要素在重大科研攻关课题间的合理流动,推动产业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以由轴研科技牵头组建的全国滚动轴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该联盟成员包含清华大学、洛阳LYC轴承公司、西安交大、河科大等多个“重量级”选手,涵盖了轴承设计、制造的全产业链条。众多“身怀绝技”的行业专家各展所长、联合攻关。今年上半年,在位于高新区的高速精密重载轴承产业化示范线上,轴研科技已开始进行高铁轴承的小批量生产。
与此同时,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并联合河南煤化、中信重工、中原内配等省内最优质产业资源,组建了河南省新能源动力成套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今年上半年,依托大功率内燃机研制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积累,该公司各板块齐头并进,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中速柴油机板块屡屡收获大单,其明星产品国产化率最高超过97%,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高端船舶领域的“抢手货”。
目前,我市还构建起13个省级、10个市级创新联盟。这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于提升洛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