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通过户籍改革等措施,有望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就业创业和落户。南方日报记者 王云 摄
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人才落户中山。
中山“明星企业”司南物联再度斩获大奖!在近日举行的中国高科技产业年度评选颁奖典礼上,这家与飞利浦照明(中国)、联发科技等知名企业同台竞技的高新技术企业,一举斩获“2016中国十大智能硬件方案奖”。
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立足于火炬区的司南物联,近年来正通过加速链接深圳创新力量获得快速成长——今年3月与深圳市欧瑞博电子有限公司达成的战略合作,将助其实现用户及设备数据在云端的彻底打通;今年7月与深圳飞比电子达成的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增强其终端产品跨通讯技术、跨产品品类的互联互通能力。
近三年来,深中通道的利好正在促使大批深圳创新资源涌入中山,持续改写优化这座城市的创新生态圈,包括司南物流在内的许多企业由此得以实现质的飞越。
一桥飞架珠三角东西两岸。深中通道的动工,将促使跨越两城的知识和技术流动网络加快成型。面对珠三角已经掀起的高端人才争夺战,中山如何将深中通道变人才绿色通道,尽快建成充满创新活力的和美宜居之城?
●南方日报记者 黄煜升 王谦 邓泳秋 何伟楠 孙嘉琳
跨城合作
深圳创新资源涌入中山
11月16日上午,深圳证券交易所,一声洪亮的敲钟声见证了“中山板块”的再次扩容——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乐心医疗”,证券代码:300562)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山第15家A股上市企业,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在A股完成上市的智能硬件公司。
从做电子秤核心配件起家,到成为电子健康秤、脂肪测量仪及电子血压计等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的ODM整机贴牌代工商,再到如今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五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品牌,近年来乐心医疗已围绕“智能穿戴”与“移动医疗”两大方向推出多个“爆款”硬件设备。
在这家被称为“智能硬件第一股”的企业背后,来自深圳的“创新力量”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早于2009年,为招到合适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乐心医疗专门在深圳设立研发公司,作为前端“揽才”的窗口。为开拓国内销售市场,乐心医疗还在深圳布局了全资子公司负责销售,不久之后更在北京、广州、上海进一步布局销售网络,实现国内市场线上线下全覆盖。
今年初,深圳无人机明星公司大疆的副总裁潘农菲加盟乐心医疗,进一步充实了这家新兴的智能医疗产品企业的内部架构。而在乐心的团队中,还有来自腾讯等众多知名企业的前资深管理层。
在“全球创新之都”深圳,近年来已累计建成各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283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5500家。截至2015年底,深圳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8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4.1%。依托深圳的创新力量,乐心医疗的运动手环得以与苹果同台竞技,日渐成长为细分领域的独角兽。
事实上,在深中通道的利好推动下,近年来到深圳挖人才的企业远不止乐心医疗一家。
作为中山创新型企业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广东长宝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频频与深圳对接。在2015年4月的一次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长宝科技与其他中山企业携带85个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招聘岗位,到现场进行招才引智的政策、环境宣传,与123名中高端人才达成就职意向。
深中通道动工后,跨越深中的知识和技术流动网络将加快成型。“就目前来说,珠三角大部分高端创新人才都集中在广、深,而中山等地均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通过轨道交通和合作机制,可以形成两地协同创新的链条。”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表示。
重构生态
珠三角掀起人才争夺战
跨城“抢人”的背后,凸显的是创新驱动浪潮下企业对于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渴望。
今年7月,位于火炬开发区的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光电”),作为广东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技改投资的个案亮相央视,解码“稳增长”。联合光电总经理龚俊强介绍,为了推动技改,除投入资金外,企业还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精力,时常奔赴全国各地寻找合作。
今年该公司与深圳一个博士后团队达成合作意向进行一个新项目研发,总投资额约4000万元。按照最初计划,该项目研发基地或落户深圳。“那里高校集聚,科研团队多,平台好。”龚俊强坦言:“和一线城市相比,中山企业要想招到优质人才较难”。
早在2012年,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曾预言:世界将陷入一场“人才争夺战”。如今看来,这场“战争”已蔓延至包括中山在内的珠三角地区。放眼未来,对于中山企业而言,跨城到深圳“抢人”或许并非易事。
在广州,今年“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升级为“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广州市副市长黎明表示,海交会将聚焦国家战略,面向全球广揽人才。“此次参会人数将达4500人,其中海外人才2500人左右,再创历史新高。”为了广招天下英才,广州还推出人才绿卡制度,外籍人才不用入户就可以通过申领人才绿卡享受广州市民待遇。
在佛山,今年5月美的集团开出百万年薪、3年快速晋升机制等待遇启动“美的星”计划,向全球广发“英雄帖”,希望从世界前50名至100名的顶尖高校招募及培养计算机、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才和国际化经营人才。“上世纪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才。”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这番话,代表着珠三角企业全球揽才的新趋势。
重金招贤、建立更具活力的人才评价机制、建设更宜居的城市环境……在招才引才方面,当前珠三角各大城市各出“奇招”。其热烈拥抱全球创新人才的背后,是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角色的转变。
凭借日臻完善的轨道交通设施,珠三角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大幅拉近。一场由珠三角创新需求引发的人才流动、协同创新浪潮正悄然兴起。
跨越24公里
招才引智如何避免虹吸效应?
12月7日,中山户籍新政出炉,人才入户的门槛从本科降低到大专,从高级工放宽到中级工,这一改变有望吸引更多一线技能人才落户中山;
12月19日,中山市委书记陈如桂、市长焦兰生会见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卢墨雪、英国考文垂大学校长约翰·莱瑟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一行,就合作创办高水平大学事宜进行磋商;
12月21日,中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努力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和美宜居城市。报告还提出建设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力争“十三五”时期培养引进超50个创新创业科研团队、50名领军人才、1000名高端人才。
意识到当前的人才困境,今年以来无论是大力推动高校建设,还是不断优化城市配套,中山都在加快脚步为企业解难。但在珠三角这场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中山靠何“抢人”?仅24公里行车距离的深中通道,是否能成为中山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最有力砝码,催生出“人才绿色通道”为中山聚集更多的创新资源?
鸿利达精密装备(中山)有限公司在深圳现有厂房面积3万多平方米,拥有员工1400多名,目前已在中山开发区增设新的制造基地近10万平方米。正因为深中两地都有工厂,该企业董事长蔡俊才更能直接感受两地用工的差异。
“深圳有很多创新资源和载体,中山政府应该更主动对接深圳,如果深中通道开通,两地联系更方便,资源也将优势互补。”蔡俊才坦言,“深圳招人很方便,中山相对较难,现在企业的研发中心主要在深圳,未来会加大中山公司的引才力度。他同时指出,目前中山除了要改善交通,还需加强学校等配套建设,让小孩方便读书。在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路通了,必然会带动深中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通。不过路通了并不等于人才走廊建起来,如果中山做得不好,人才可能还会往深圳流。一个通道往往还有“虹吸效应”,人才和资金都是往效率高、回报高和成本低的地方流。这给中山敲了一个警钟。
“要让人才往中山流,车程通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中山本身要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让人才发挥的空间。”郭万达说,投资要看土地、水电等直接成本,以及政府服务效率、法制环境等间接成本高不高。此外,产业环境、劳动力市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也很重要,这些都是决定人才流向的要素。
“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郭万达指出,其中“高”就是指创新氛围好,产业配套好、法制环境好,投资回报高;“水”就是指生产要素,哪里成本低,水就往哪里流。“中山的直接成本比深圳低,现在要从间接成本入手,从制度、配套等方面改进。”郭万达建议。
“孩子在深圳难上学,到中山是否更方便?在深圳看病排长队,在中山是否能缓解?”郭万达表示,深中通道还有7年才建成,中山正好借此机会改善各种因素,使得“水”往中山流。让从深圳来中山买房的人不仅住在中山,也在中山创新就业。
经济学家厉以宁判断,中国新的人口红利正在到来,新一轮的人口红利来自于创业者、创新者、成长起来的专业人员。以深中通道为契机,中山这场跨越24公里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
顺德:借地铁打通精英人才廊道
上世纪70年代,广州的“星期六工程师”踩着单车到顺德支援研发,推动美的等一大批乡镇企业崛起;30多年后的今天,顺德依然循着当年的轨迹,从广州引流人才,只是交通工具已经从单车升级为地铁。2016年11月26日,星期六,广州大学卫星城建设启动仪式在美的集团总部所在地拉开大幕,广佛同城化背景下的新人才故事正在顺德继续上演。
在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特别是广佛同城化发展加速的区域经济格局变动大背景下,顺德为了谋求发展求才若渴。借广州地铁七号线接入顺德北部工程动工的“东风”,顺德抢补广州大学城周边产业配套不足、教学区与生活区分离等“短板”,集聚人才到顺德创业居住。
目前,广州大学城现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进驻,在校学生约20万名。按照此前签署的《顺德区人民政府与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协同推进“大学城卫星城”的框架协议》,顺德将在北部片区打造广州大学城卫星城。未来,广东省教育厅还将与顺德协同加速推动广州大学城及周边高校人才、教育、科研、医疗等资源优势与北部片区产业、政策、区位优势的深度融合,重点建设生活区、配套区、创业区三大功能板块。
随着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顺德段的顺利推进,2020年,顺德地铁将有望30分钟内直达广州大学城。为此,顺德计划将北部片区打造成广州大学城卫星城,构建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南站—顺德北部片区”为主要轴向的精英人才廊道。
知识和技术流动网络的形成,离不开交通网络的完善。“目前珠三角大部分高端创新人才都集中在广、深,而佛山、中山、东莞等地均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通过轨道交通和合作机制,可以形成两地协同创新的链条。”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表示。
实际上,广州7号线将延伸至顺德的消息甫一传出,中科院广州分院、广州电子所、广州化学所等就纷纷在顺德设立分支机构和实验室。入驻顺德以来,这些科研机构平均每年收集企业技术需求近50项,累计超过200项。其中成功对接项目约有80项,争取省、市、区、街道办立项的科技项目近70项,与企业达成技术服务50项。
如今,广州居住在佛山的人口超过120万,两城之间的产业人才已经实现较深的融合互补。日前,顺德正式推出《“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围绕顺德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会展等新产业定位,顺德北部片区正在打造高端人才汇集的广州大学城卫星城。依托广州大学城为高校提供高标准人才社区,顺德正力争在3年内吸引10000名以上高端人才落户。此外,顺德还设立规模达2亿元的顺德天使联投(人才基金)和规模为5000万元的大学城创新创业种子基金,重点投资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项目以及顺德区计划引进的人才、项目和团队。
深中通道的推进、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高铁、城轨、地铁等便利交通方式的密度不断加大,正在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场景加速到来。而伴随着国际航运、航空枢纽水平的提升,全球科技、人才、资本、产业资源也正在加速落子珠三角。
站在深中通道风口上,中山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将一条连接珠东、西两岸的大通道,真正变为推动自身转型升级的现实优势?中山需要打通的不仅是连接区域交通的物理通道,更重要的是打通与周边区域的创新要素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