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让林业兼具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助力‘宜昌试验’,打造三峡‘生态长城’。”日前,宜昌市林业局局长周京受访时说道。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担负着保证一库清水、保障三峡工程、保护万里长江的特殊使命。2016年初,由宜昌谋划和主推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城市群)”成功进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宜昌林业用地面积154.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5.7%,位居中部地区和长江沿岸同等城市第一。林业兼具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肩负着优化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
目前,宜昌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如何正确处理好林业产业“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关系,2月10日在远安召开的2017年全市林业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推进林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
宜昌市林业局多措并举,提出了加快特色产业转型,推进森林壮企惠民,以绿色发展打造林业发展新优势,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思路。
按照这一工作思路,宜都市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2016年,宜都市林业局分别改造花椒、黄桃和油茶基地2000亩。促进柑橘、茶叶两大产业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确定市乡(镇)村三级柑橘精品园103个,建成市级精品园13个、3052.8亩。建立市级高效茶园5个,仅2016年,6家企业获得产业扶持资金176万元。该市柑橘面积达到31.7万亩,茶叶面积12.1万亩,年产值达到20亿元。
以花卉苗木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花木培育基地达到18000亩,其中建成标准化育苗基地4000余亩,涉及千亩以上企业1家,百亩以上32家,鲜花盆花专业生产经营15家。成功探索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多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近万亩,创产值过亿元。
“没有市场,再好的产品也只能藏在深闺无人问津,林农也只能捧着‘金饭碗’等饭吃。”市林业局局长周京说。
作为宜昌市的“小林海”——远安县坚持“砍必批、占必审、损必复、盗必惩”的森林资源管控方针,在湖北省率先开通生态治理网站,建立“1+7”(1个中心加7个乡镇)信息平台,森林公安人均破获刑事案件全省排名第一。
理性确定现有森工企业和食用菌生产规模,不再引进森工企业,建立涉林企业及社会法人耗材与育林挂钩机制,鼓励企业投资新建速生丰产林基地,努力实现消耗与生长相适应,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远安县开展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利用大龙头企业森源食品公司、食得福公司、野风公司积极开展食用菌菇系列食品开发和食用菌营销,研发的茶树菇酱、香菇酱和香菇面条深受消费者欢迎;由于产品绿色无污染,经营的香菇销往全国,并出口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深度开发的香菇精等产品已经问世。
为打开销路,生产企业引进西藏圣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核桃深加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流动资金4000万元。
“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税收4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个,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远安县林业局局长杨洪楷介绍。“跟着政府的新思路走,我们现在不再通过伐木卖林赚钱了,守着青山绿水,我们的收入比原来还强一些。”林农杨天军告诉记者。
“未来,宜昌将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针对宜昌林业经济的发展,周京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