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绵阳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绵阳高新路一直将人才视为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建立起了一整套服务人才、引导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从而为有能力、想干事的人才营造优良的发展空间。目前,绵阳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 ,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受此吸引,绵阳高新区技术产业人才正行成一股涌动的潮流。在人才最为密集的“两新”产业,2016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居全市前列;人才聚集最快的电商产业,网络零售额和增速均为全市第一。目前高新区人才总量达到5.6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比54.9%;重点优势产业人才占比82.1%。为助力绵阳加快建设中国西部人才强市,高新区正海纳百川,汇聚起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的“智力引擎”。
筑巢引凤 助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落地
春节过后,位于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二楼的莫仕科技(绵阳)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旺林和他的团队正在忙碌着2017年公司里的第一件大事——蒋旺林和他的团队花了五六年时间自主研发的“ESCP用电安全监测平台”和“EPS电动转向机构控制系统”将于3月15日在绵阳完成样板体验间组装工作。
绵阳莫仕科技公司,从事嵌入式工业计算机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产品覆盖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自动化控制方案、急停系统等。在北京、上海均设有研发中心。
该团队的“领头羊”蒋旺林是一名毕业于武汉大学遥控遥感技术专业的“四川博士”,他的团队里则有博士6人、硕士研究生13人,高级工程师4人。该团队从2008年开始研发产品,已成功上市4代安全产品,2016年年营业额4000多万元,居于国内行业前三名。而这支名副其实的“高大上”人才队伍落地绵阳高新区是偶然也是必然。
早在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蒋旺林在上海参加了一次绵阳的投资促进会,他初步了解到绵阳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多种政策和高科技企业集聚的良好氛围。
2015年5月,缘于成都的一家合作伙伴,他受邀参加高新区首站孵化器举办的创业交流会,在与首战孵化器总经理程诚沟通过后,蒋旺林当即决定在高新区注册成立公司,并将在上海的原班人马全部带到绵阳来。 “落地高新区,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和资源。例如,中物院、九洲、三力股份、长虹等企业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源,现在与很多公司已建立了合作关系。”蒋旺林告诉记者。
在首战孵化器的帮助下,2015年5月26日莫仕科技正式拿到运行资质,并顺利申请到5000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补贴和大学生创业补贴10000元。目前该团队将技术和生产设在绵阳,新产品“ESCP用电安全监测平台”、“ESP电动转向机构控制系统”皆在绵阳下线。
蒋旺林介绍,他们正在筹备建立公益性机构“绵阳电器用电安全研究所”,通过检测用电单位情况,从分析上引发电器火灾的原因,用于预防电器火灾的发生。
目前,高新区已建成孵化器6家,获省、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方平台积极共推助推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落地。
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 不拘一格揽人才
要想优化人才结构,吸引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探索构建人才集聚体系是关键。
近年来,高新区以“招才引智、政策扶持、成果转化、服务保障”为主线,
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军民融合创新科技人才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创业人才开发、高层次人才引育、高技能人才振兴”四大工程。
先后出台《绵阳高新区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进区创业发展实施办法》、《绵阳高新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今年,该区将出台《绵阳高新区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每年在“绵阳高新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单列500万元资金,从住房补助、安家补助、岗位激励、个人所得税补贴、科研经费等方面,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一批高层次人才。
“就是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用好人才政策‘红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合理配置,让更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体系有了保障,还需要多方平台凝聚人才。
去年,高新区先后投入975.8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依托专业化、信息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创新开展了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测评、猎头等人力资源服务,深化了“军民融合创新科技人才体系建设”。
同时,高新区借力科博会、海科会、留学报国基地等多种平台引进各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通过与电子科大、西南科技大学、电子九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绿色通道,引进各类学科专业高端人才和专家团队。同时,高新区还着力搭建开放合作人才工作平台,以驻北京、上海、深圳招商办事处等为桥梁,借助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强化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机制建设。
去年新增“千英百团”聚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创业团队1个、创新人才1个,荣获资助资金320万元,占全市“千英百团”聚才计划资助项目的46.37%;
新增“天府友谊奖”、“绵州友谊奖”获奖人选各1人、引进外国专家智力项目2个,荣获资助资金85万元,占绵阳市引进外国专家智力资助项目的35.12%……
助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走在前列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对人才的重要性有着深刻体会——拥有20多万科研人员。绵阳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之一,军民融合是最大的特色和优势。
绵阳高新区作为绵阳高新产业人才集聚的窗口,如何集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军民融合创新人才队伍?
近年来,高新区依托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区域优势,自2012年下半年启动“军民融合创新科技人才体系”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火炬计划资助资金130万元。历经三年左右的建设,项目初步整合了绵阳地区国防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企业的技术、设备、成果、人才等资源。由275名专家和971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组成的梯队,和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油气化工、管理与融资等领域的军民融合科技咨询专家团队。
并且配套了专业录播室和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军民融合系列讲座、培训咨询、专家到企业服务等系列活动。
种种举措,为加强军民融合企业间良性互动,发展壮大军民融合专业人才,助推军民融合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高新区新增灵通电讯等军民融合专项创新创业团队9个、创新人才1人,荣获资助资金395万元,占全市军民融合专项重大团队(人才)资助项目的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