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砥砺奋进,行稳致远,改革发展驶入新航程,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群众生活日益富足。
发展令人欣喜,成就值得回顾。为盘点我市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五年发展看变化》栏目,“聚集全媒体”全面展示我市五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为迎接包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营造良好的氛围。
□记者 张海芳 实习生 任帅
作为一个刻有鲜明重工业印记的城市,转型升级意味着什么?
毋庸置疑,转型升级是激发包头活力的突破口,是实现绿色崛起的新路径,是涅槃重生的新希望,更是产业逆势“破发”的新动力。
“产业定位由老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程”……包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转变”、“转型”被一再提及。
一个“转”字,让包头工业傲然挺立于大时代的风口,直面冲击与挑战。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势而制。
新常态下,包头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调结构、促转型,产业活力尽情释放。
而“6521”战略的科学定位,让“五个基地”日渐成型实力渐强,夯实了工业底盘,也助推我市由“老工业”向“现代产业”基地嬗变。
从2012年15.9%到2013年的12.4%;从2014年的11.1%到2015年的10%,包头这个同属国家“一五”、“二五”重点项目布局的城市,一路科学谋划、创新探路,有效避免了东北老工业城市普遍面临的发展困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让包头这个现代工业城市的名片更加闪亮。
创新牵引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集中在传统产业,以国有大企业为代表,包头工业正通过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逐步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高端发展。
高铁用轨、大口径无缝钢管、大吨位矿用车……这些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叫得响的产品,代表着制造业在创新驱动下实现了从“包头制造”到“包头智造”的惊人跨越,也成为包头市多年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包头市围绕主导产业与中科院、北大、清华、浙大、上海交大等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设立研发中心、技术研究院,围绕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稀土等优势产业组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00多个,投入研发资金近30亿元,70%左右的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钢铁产业成功研发并转化了一批像百米高速轨、贝氏体钢、新一代稀土钢等高附加值产品;铝产业研制出高性能铝钛硼合金、汽车铝轮毂等产品;装备制造业研发出超临界厚壁锅炉管、大功率自动变速箱等高附加值科技成果;稀土产业建成了国内先进的“新型稀土材料中试基地”。目前,包头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材料科研、生产基地和应用产品研发基地,钢铁产品中优质钢、特种钢比重由75%提高到80%,全市装备制造业占自治区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电解铝就地转化率由65%提高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