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人才竞争就是环境竞争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09-20

  连续四年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三年来累计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7亿元,2015年率先在全国设立每年500万元的人才工作服务精准脱贫专项资金……数字还可以开列很多,但仅此已足以证明绵阳对人才实打实的“诚意”。诚如绵阳麦迪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发言中所说:“作为一个地级市,绵阳如此重视人才,在西部找不到第二家。”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就是未来”“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今,人人都在谈人才的重要性,对于这个话题,议已经足够,行才是关键。昨日召开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五个新突破”对绵阳人才工作作出部署,再次展现出绵阳在人才问题上“行”的力度。无论是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上的新突破,还是在成果转化、智力扶贫上的新突破,条条“干货”,目的就是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好环境。因为,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就是环境竞争。

  近年来,绵阳在人才环境的营造上可谓不遗余力,亮点频闪。政策环境上,凡来绵阳创业的团队,最高可获2000万元人才资助。政务环境上,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产业环境上,以“两个一号工程”引领产业上档升级,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生态环境上,大力实施“幸福绵阳”、“美丽绵阳”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优良环境。生活工作环境上,对特殊人才、急需人才,在办公场地、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和照顾。社会环境上,大力宣传表扬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留美博士彭泽忠15年前在绵阳创业,如今不仅全家都搬到绵阳定居,还把几位朋友引来创业。

  此次会议提出的“五个新突破”,更是直指陈规、旧弊,意在营造能充分释放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环境。以创新成果转化为例,就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启动在绵高校去行政化试点工作”,“解决好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突出‘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导向”,“对不同类型人才进行区别评价,优化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加快开展股权激励、产品利润分成、项目承包责任制等试点工作,让科技成果更好与经济对接,让有实绩、有贡献的人才‘名利双收’”,这些创新举措,旨在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壁垒,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吸引人才,不是靠说的,而是靠做的。”市人才办一位负责人如是感言。如果坚决贯彻,假以时日,绵阳又何愁天下英才不咸归之?

  我国自古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古训,人才与环境的关系与此同理,为什么有的人才在彼处发展很好,而在此处就不行了呢?性非异也,环境之异也。为此,与其一味地争抢人才,莫如在环境上多下功夫。须知,只要栽下的梧桐树够好,该来的金凤凰迟早会来。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