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秉持精准服务理念,打造“检港同行”品牌,规范把关便利为民,严守国门安全底线,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以扎实过硬的技术、周到有效的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在他们看来,服务企业的最高境界就是——
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
光明网张家港讯 (通讯员李冉)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4.1万批,货值70亿美元;检出不合格进口商品336批,帮助企业对外索赔499万美元;签发各类优惠原产地证书17141份,货值11.54亿美元,为企业争取进口国关税减免3.7亿元……这是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国检局”)今年1至8月份“晒”出的成绩单。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张家港国检人一贯的态度和行动。科技兴检、精准施策、加强队伍建设……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获得技术上的提升、获得政策上的红利、获得及时有效的服务。 “只有企业兴、地方兴,才有国检兴”,国检局局长韦锋的这句话,说到了港城所有进出口企业的“心坎”里。
送技术,“凭技术监管, 靠数据说话”
“如果没有国检局的帮助,这个‘榨油厂’恐怕到现在还空关着。”中粮东海物流部经理曹晓东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今年1至8月份,中粮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东海”)榨油三厂安全进口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油菜籽4船23.6万吨。仅此一项,企业为地方外贸增加外贸进口额1.2亿美元,上缴国家税收近2亿元(人民币)。
事情还得追溯到2009年。当时一种叫“油菜茎基溃疡病”的严重植物疫病,“叫停”了沿海多个省份的油菜籽进口。不少企业因此陷入困境,中粮东海就是其中一家。要知道,中粮东海的成品油生产中所需的菜籽油全部依靠进口。更让他们心疼的是,刚刚投入近2亿元的榨油三厂,一下子闲置了。
产业优势丧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这一切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第二年渐渐显现。他们想到了“娘家人”国检局,请求对方给予技术上的帮助。对于国检局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硬仗”。如何在生产加工中灭杀病菌,涉及企业的设备改造、管理体系、环境条件、人员培训等等,工作千头万绪,既要求国检人有过硬的监管技术,也需要企业的全面配合。
在外人眼里,这无疑是只“烫手山芋”。但国检局植物检疫科科长张强说:“企业发展遇到困难了,我们必须和他们风雨同舟。”接下来的三年时间,他和同事们几乎把办公室搬到了榨油三厂,日夜奋战,攻克难关。
2013年,一切准备就绪。国检局凭借着扎实的检验检疫监管能力,帮助中粮东海拿下了首家试验进口资质。中粮东海成为油菜主产区(长江流域)唯一一家可以进口油菜籽的企业。到目前为止,中粮东海已经安全进口油菜籽20船122.7万吨,货值6.33亿美元,上缴国家税收8.88亿元(人民币)。
没有金刚钻,哪敢揽那瓷器活。“只有把科技工作搞上去,才能凸显检验检疫部门的价值和作用。”韦锋说,“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的经济发展。”
去年年初,一艘装载2万多立方米所罗门群岛原木的船舶在运输过程中起火,当停靠在张家港口岸时,大量木材表层已被烧成黑炭。国检局6名木材检验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损毁木材进行评估。根据木材的种类、价格、损毁程度,将其分类堆放,一根根检量,再做现场讨论。紧张忙碌了整整一个月后,检验人员及时出具了相关检验检疫证书,为木材进口商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理赔提供了坚实的专业保障。
“国检局科学严谨地出具了证书,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我们的损失。”木材进口商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成功获得了200万美元的理赔金。“凭技术监管,靠数据说话”,韦锋意味深长地说,“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练得不好,服务企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韦锋如数家珍:2013年,“国家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重点实验室”高分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全国质检系统唯一的木材鉴定领域专业实验室;2014年,依托国家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植物油检测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唯一的葡萄酒检测实验室,创成全国检验检疫系统首个质检科普基地;2015年,率先通过全球首个国际卫生港口复核,实现“二连冠”;2016年,全国首个“国家食用植物油检测重点实验室”已筹建完毕,等待国家质检总局验收;目前,正全力冲刺“国家检疫处理效果与安全评价实室”……这是他们多年“深耕”结出的硕果。
送政策,“为企业释放政策的红利”
最近,国家质检总局评选出了一批“全国原产地优进优出重点帮扶企业”,永钢集团在列。“太好了!”该集团出口单证主管阮双艳兴奋地说,“这意味着我们成了国检局的‘VIP’会员,不仅通关更便利,还可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这些便利和优惠都是国检局为本市优质企业“量身定制”的。比如办理原产地签证不用排队,随到随签。阮双艳对此深有感触,原来人多的时候要排队,第二天才能把签发的证书寄给客户。现在当天上午办理,下午就能发给客户。钢材市场竞争激烈,大家比拼的不仅是产品质量,还有服务质量。原产地签证“提速”方便了企业客户,使他们在进口清关时更从容。
还有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允许企业采取电子方式保存签证材料,实施无纸化申报。企业在电脑上就可完成进出口货物的申报、放行等手续,平均每批货物通关时间比原来减少了1个工作日。今年1-8月份,国检局为永钢集团签发各类自贸协定优惠性产地证383份,货值 1.8亿美元,共为企业争取进口方关税减免6000多万元。
“为企业释放政策的红利。”这是检务科科长张爱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为帮助永钢集团更好地利用好自贸协定政策,充分享受国外减免关税优惠待遇,国检局采取“一对一”重点帮扶措施,专人负责,制订详细的帮扶方案,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
今年5月,“江苏张家港出口金属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正式启用,通过聚集钢材等金属产品方面的优质企业,逐步在示范区内建立和完善“2体系+2平台”,即创建组织保障体系、部门联合监管体系、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我市出口金属产品总体质量安全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有30家企业加盟。
“金属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认证后,在通关便利、检测费用等方面将有相关的政策扶持,可以帮助我市金属产品行业提升竞争力,扩大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国检局检验监管科科长吕劲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说沙钢,目前是30家企业中唯一的‘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进出口检验费即可减免,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呢。”
送服务,“宁可人等船,不让船等人”
再好的规划,再美的蓝图,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去落实和完成。国检局之所以屡屡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是因为有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宁可人等船,不让船等人。”这是国检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其背后是“5+2”、“白加黑”的工作常态,是24小时预约检验检疫的“随叫随到”。
去年6月的一个傍晚,一艘长约292米、载着7.6万多吨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砂的超大型铁矿砂船舶“SAVINA”抵靠张家港港务集团码头,为能让船舶尽早卸货,港办检验鉴定人员第一时间登轮实施重量和品质检验,凭借一双双敏锐的“电子眼”,全力保障该轮检验后能够顺利卸货。
“轮船多停靠一天,就要增加不少成本,检验人员积极为企业考虑,加班加点为我们把关,有你们这样的强大后盾,我们企业心里踏实。”张家港港务集团副总经理胡光华感激地说。
还有一次,一辆满载非洲原木的轮船在途中突发故障,导致货物发生严重灭失和残损。由于索赔期紧,国检局木材实验室主任陈旭东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带领应急小组,奔赴码头。连续20多天,大家坚持奋斗在码头和工厂一线,完成了2万多立方米原木的材积检测、缺陷评定和残损估算等一系列工作,同时拍摄了1000多张原始取证照片,并形成了近万字的原始记录。
应急小组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最终帮助贸易方获得了120万美元的经济赔偿。没有人计较其中的得失,因为国检人深知,面对企业的需求,再高调的表态,再漂亮的回复,都不及一次次有效的办结那么温暖人心。
服务无止境。对于张家港国检人来说,在企业需求中寻找使命感,在满足企业需求中寻找存在感,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他们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