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下午,来自德国和国内上海、南通等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们在“2016中国南通制造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上,围绕德国“工业4.0”、中国企业转型等话题,探讨产业发展方向,为南通制造业发展建言献策。
明确产业定位,创新服务平台
经济学博士、上海市经济学会理事汪洪涛认为,南通要抓住供给侧动能转换的核心,拓展产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做到控标准,控核心技术,控品牌,控资本。要明确产业定位,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电商产业三点出发,仔细分析知识创新服务链和综合配套创新服务链、贸易创新服务链亟须加强的方向和规则,寻找管理创新在制度层面的缺失。
“当务之急,是需要找到新的金融工具,为南通制造业能级提升提供新动能、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他建议,创立一个能够服务于大众商品贸易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帮助交易双方降低违约风险,整合碎片化资源,为工商业提供跨境和跨区域贸易(包括电商贸易)服务。
致力教育投入,培养技术人才
通过与南通企业接触,汪洪涛发现,不少企业在引进业内出名、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方面存在困难。高端人才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通装备制造企业持续发展。“南通的江海英才计划非常好,应在此基础上,针对引进国外国内专业性、成熟型高端人才制定一个专项计划,并进行扶持。”
Brinkmann认为,教育投资不只是政府的事,企业应从长考虑专业教育投资。“德国中小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非常大,会把一个普通在校生培育成为非常专业的技术工人,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他说,中国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政府应鼓励更多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人员方面的培训和投资,学习借鉴德国的员工教育培训体制,让普通员工有机会进修,提升技能。
袁宏亮认为,一些德国企业的员工教育制度实施得非常好,企业会投入很多师资力量和经费,帮助员工甚至实习生进行研发、实验等,有些企业对一个员工的培育资本在2000欧元以上。“南通企业应强化教育投资,培养更专业的技术人才,助推企业发展。”袁宏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