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议提出的“6521”战略定位,明确了包头市“区域性新型产融结合中心”的发展目标。包头市金融系统准确把握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思路,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和“6521”战略定位,以创新方式发展“金融+”模式,提升包头市金融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推进金融产业和实体经济有机结合,全力打造区域性新型产融结合中心,助推包头经济跃升“新高度”。
数据显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2015年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至3781.9亿元,同比增长8.1%;今年上半年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1786.8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仍高于全区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
强化金融供给 保障包头市经济稳定增长
包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背后,离不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全力支持。
数据显示:2015年,包头市辖区内银行存贷款余额实现双增长,其中各项贷款余额2192.52亿元,同比增长近20%。截至今年6月末,包头市辖区内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321.63亿元,较年初增加129.11亿元,同比增长12.54%。
今年上半年,北方重工、一机集团等驻包大企业通过外埠银行的贷款余额达204.55亿元。
经济下行压力不减,金融支撑作用反增。银行贷款的持续增长,得益于包头市金融主管部门打出的有力“组合拳”。
——旗县区现场对接打通融资渠道。包头市积极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昆区、青山区等旗县区召开有针对性的专场政银企对接合作座谈会。以东河区为例,今年年初,市金融办与东河区政府组织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26家驻区企业、20多部门进行对接,经过深入沟通,共有15家银行与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书,签约金额64.18亿元。
——项目发布实现“重点突破”。为确保包头市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市金融办、市发改委共同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召开包头市重点项目发布会,向金融机构主动推介包头市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今年以来,已对接重点项目169个,拟融资额度约1744.18亿元;已批复资金545.84亿元,其中已提款243.44亿元。
——专题对接助力专业化需求。包头市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卫生系统举办银医金融业务拓展会,截至目前,银医对接成果显著,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卫生和社会工作发放贷款27786万元,比年初新增4222万元。
落实国家战略 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
今年4月底,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
包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银行签订《金融扶持外来务工人员安居工程战略合作协议》,外来务工人员在包头买房可搭上“顺风车”,享受7个工作日内放款、利率9.5折、首付比例最低20%的政策优惠。而这正是包头市金融系统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步伐、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重要举措。
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金融部门创新举措、精准发力。
——优化信贷结构“去产能”。包头市金融资源从过剩产能、落后产能中有序退出,向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倾斜。2015年包头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科研技术服务贷款增长16倍,电子信息贷款增长34.7%;截至今年6月末,包头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研类贷款增长103.8%。
——服务房地产业“去库存”。包头市组织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我市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房贷政策,重点支持、满足个人购房贷款业务的申请需要。特别是针对农牧民这一特殊群体,市政府与中行内蒙古分行签订了《金融扶持外来务工人员安居工程战略合作协议》,并推出了金融扶持外来务工人员安居工程产品。另外,农行包头分行推出了“农民安家贷”,今年上半年,全市房地产贷款472.67亿元,比年初增加26.01亿元,增长5.82%。
——助推产业“补短板”。包头市积极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民生工程。截至6月末,工业转型升级项目贷款51.37亿元,同比增长121.71%;新能源项目贷款17.26亿元,同比增长46.3%。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56.74亿元,同比增长220.75%。支农支小金融服务持续加强,涉农贷款余额493.17亿元,同比增长16.24%,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2.29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5.71亿元,同比增长7.79%,贷款户数38242户,同比增长3362户,申贷获得率为95.87%。金融精准扶贫持续发力,扶贫小额贷款余额2.27亿元,涉农贫困户7569户。
——执行货币政策“降成本”。包头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清理规范中介业务,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通过减免承诺费、资金管理费、咨询费、抵押物评估费等,累计为企业让利500余万元。包商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平均利率下降1.67、1.47和2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了“三农”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