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抓手,按照“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总体思路,跳出旅游谋划全局、跳出传统谋划现代,统筹调配各方面资源,全力突破全域旅游,带动实现综合效应,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威海拥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沿海分布着100多个大小岛屿和众多港湾,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兼备。前不久,威海市旅游局与中科院联合进行的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威海市已发现登记的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1121个,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5处,A级以上旅游景区45处,旅游景区(点)80多处,国家公布的74种旅游资源威海几乎都有。以上种种让人不禁感叹从“景点游”到“全域游”威海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在转型之初,威海立足于全市旅游资源分布和发展实际,在推动重点景区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山、海、林、泉等资源,着力构筑“一核两带八区”。所谓“一核”,就是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辐射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核心区。“两带”,即依托上千公里海岸线,打造国内外独具特色的幸福海岸旅游度假带;依托丰富的山地生态文化资源,打造集生态养生、休闲体育、户外运动于一体的山地休闲旅游带。“八区”是与全市新型城市化重点区域建设相契合,着力推进好运角、双岛湾、东部滨海新城、里口山、石岛湾、南海新区、乳山滨海新区、昆嵛山的旅游区域建设,形成山海呼应、城乡交融、错位发展、协作密切的整体旅游发展格局。
威海跳出一二三产业自我发展的传统模式,坚持把旅游元素作为催化剂,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将旅游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融合共促、协调共进,发挥旅游综合带动功能,适时推出了一系列“旅游+海洋”、“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健康”、“旅游+美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