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城关区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借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性教育实践活动,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创新开展“党建+”工程,不断将全区各级党组织服务触角延伸到各个方面,引导全区党员干部自觉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对酒泉路街道和畅家巷社区学习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时,认为城关区始终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激发的工作热情,转化为推动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做到了学习教育与日常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实施“党建+项目”引擎工程助推经济稳步发展
城关区委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围绕重点项目建强组织、锻炼干部、选任干部,着力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在项目一线建强组织。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的原则,在重大项目建设一线建立临时党组织,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全面推行“党员承诺制”,深化“党员责任区”、“党员模范岗”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项目一线锻炼干部。出台了《关于选派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重大项目建设、信访维稳一线挂职锻炼的意见》,根据重点项目建设需求,整合全区干部资源,选派工作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善于攻坚破难的优秀干部到项目建设第一线,先后选派100余名年轻干部进行学习锻炼,不断提高了年轻干部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在项目一线选任干部。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出台了《城关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办法》、《关于以招商引资、征地拆迁与项目推进能力和业绩为依据选拔任用干部的考核办法》等制度,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急难险重一线干部的使用力度,先后选拔210名项目、信访等一线干部担任领导岗位,让注重基层干部使用的导向在一线更加鲜明地树立起来。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区累计实施各类重大项目342个,引进“四个500强”企业110家,新增九州主食厨房等10个总部楼宇,经济总量接近800亿元,在全省86个县区中始终保持排名第一的优势,对全省、全市经济的带动力更加强劲。
实施“党建+服务”民生工程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城关区委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引导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意识,打造服务平台,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能力,在服务中体现党的政治优势。
街道社区党建方面,在23个城市街道146个社区开展了行政服务分离改革工作,实行“一口式”接件、“归口式”办理,实现了社区去行政化,达到了三个目的。即:为社区“松了绑”,平均每个社区释放出15名左右的工作人员进网格、进楼院、进居民家庭,深入一线服务群众;给群众“省了时”,让老百姓办事从“多门”走向“一门”,从跑多趟到跑一趟;使工作“提了效”,将原来社区承担的18类103项行政事务全部“收回”街道归口办理,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效率。改革实行以后,以前设在社区的居务大厅全部改为活动中心,目前已有2.68万平方米的居务大厅实现改建,相当于在城区繁华路段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价值上亿元的免费活动场所。在国家行政学院调研工作中,得到了原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陈宝生高度认可。
农村党建方面,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已受理为民代理事项928项,办结事项758项,正在办理170项,办结满意率达到100%。全面推行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将村级事务管理由过去的村干部说了算变为现在的干部、党员、群众共同协商议定,在干部群众之间形成了双向约定的对等主体。全面推广村级权力清单制度,规范了农村“三资”管理和村务、财务公开,促进基层民主管理科学化。
机关党建方面,组织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10000余名省市在职党员和7000余名城关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岗位,已组织开展“小心愿·大爱心”主题系列活动7次,征集心愿两万余个,认领心愿1.7万余个,实现心愿1.5万余个。
学校党建方面,继续深化“三师一建”党建品牌,大力实施教育资源增容扩量工程,推进集团化办学和联盟办学改革,组建十九中教育集团,累计投资35.8亿元,全区新增教学面积7.2万平方米、学位5000个,被国家认定为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县区。
实施“党建+管理”提升工程城市形象大幅改善
城关区委及时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百姓诉求,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城市环境面貌得到大幅改善。
做好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建立了集应急指挥、城市管理和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交流交换管理中心,通过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事、部件管理法落实城市管理监督工作。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实行综合考评机制,推行执法中队长轮岗交流。在7个街道试点推行了综合执法模式,“门前三包”落实率不断提高。启动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推行“以经济指标管理细化工作责任、以责任落实完成实现经济指标”的管理模式,成立3家清扫保洁公司,将全区划分为13块区域进行承包,做到了监管与作业分离,实现由管人向管事的科学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保障兰渝铁路、南山路、北环路、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实施,完成拆迁40万平方米。出台《加快全区棚户区改造的意见》,八冶棚户区改造等14个项目全面开工,累计改造3888户78万平方米。完成建筑节能改造16万平方米,改造“三不管”楼院10个,安装100条小街巷路灯。实施杨家湾吊桥、伏直公路和盐什公路维修工程,维修小街巷98条,养护农村公路110公里。新建垃圾转运站5座、公厕25座、标准化菜市场5个。投入4700多万元,购置环卫车辆128台,新增果皮箱5000个。
做好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在24个街道开展了“城市管理一体化示范街”创建工作,围绕“管理职责共同化、市场管理规范化、街面外观统一化、垃圾收集定点化、城市环境生态化”目标,打造了酒泉路“巷往时光”、张掖路“西北往事”等82条“城市管理一体化示范街”。圆满完成了黄河航道、省门第一道、中川铁路城关段综合整治,累计拆除彩钢房16万平方米、户外广告4.5万平方米,粉饰楼体51万平方米。实施南山面山景观提升改造等八大绿化工程,提升改造林地1517亩,栽植苗木42万株。投入2200余万元,完成605号等13条道路景观绿化工程,建成小游园两处,新增绿地191亩。
实施“党建+难点”攻坚工程强力推动工作落实
城关区委严格落实省委、市委的要求,针对不同时期的重点、难点工作,集中力量开展了雁滩综合整治、背街小巷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等攻坚工程,强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全力打好雁滩综合整治攻坚战。成立了雁滩整治工作指挥部及雁滩地区环卫市场化改革两个领导小组,由3名常委和1名副区长驻点包干负责,从相关部门抽调246名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伍扎实开展行动。行动开展以来,共拆除刘家滩、大润发什字等13处违法建设3.3万平方米,清理乱搭亭棚、遮阳网1500平方米。完成603号路、605号路两条道路征拆任务,累计征收137亩、近6万平方米,彻底打通了603号路常顺苑、605号路新港城十字两处“肠梗阻”路段。按照主次干道街面基本达到垃圾不落地作业标准,在村社区设置垃圾收集点48处,清理冲洗分车带、绿地6.6万平方米,锄草1.1万平方米,清理河坝路砂石1.4万方、垃圾1100方,河道积存垃圾201方;清理606号路、607号路、608号路积存建筑渣土3.4万方。拆除各类户外广告315处、7492平方米。对603号路、604号路等主干道门头店招进行全面提档,拆除破旧门头577个,南河道更新门头店招429个、9681平方米。粉刷南河道两侧楼房49栋、14万平方米。通过以上行之有效的措施,打出了雁滩整治专属名词—“雁滩力度”。
全力打好背街小巷整治攻坚战。借鉴“雁滩模式”,聚焦背街小巷26类城市管理顽疾,对辖区559条小巷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环境卫生脏乱差等城市管理突出问题,采取县级领导包街、部门包街巷、街道属地管理、部门行业监管的方式,投入5万余人次开展综合整治工作。目前,已清理各类垃圾220余吨、垃圾脏点150余处,擦洗护栏8万余米,封闭垃圾道口44处,新配备50个垃圾桶。清理流动摊点、游商550余处,店外经营600余处,露天烧烤180余处;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5000余家,拆除各类违规广告500余处、6500平方米,粉刷立面2万平方米;完成21个街道停车泊位施划工作,施划泊位960余个,清理道路障碍物400个,拆除地锁200个,处罚车辆乱停乱放行为800余起,查扣、拖离车辆260余辆。检查企业、商户3106家,责令整改250家、关停6家、取缔40家,检查各类公共场所630家,查处治安案件42起,治安处罚37人。
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紧抓住燃煤锅炉改造、煤炭市场整治、低空面源防控、二次扬尘管控四大领域,全力落实各项管控防治措施,累计完成餐饮业油烟治理279家,改造未供暖楼院83.33万平方米,小火炉已由2013年的6.8万台减少到2015年的4.2万台,实行全域洒水和喷雾降尘作业,燃煤锅炉及燃煤污染排放实现“双清零”。2015年,兰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新标达标天数为252天,比上年增加5天。列入国家考核的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4.8%,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3.3%。两个国测点位实现优良天数263天,优良率为71%,超出市上目标任务13天,而城关区作为大气污染的“主战场”,为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做出了积极、巨大的贡献。据省市卫生疾控部门统计,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全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同比下降27.3%和47.4%;2014年至2015年度冬季采暖期,同比再次下降24.5%和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