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猎场上映,更多人开始关注猎头,想要能够像猎头一样招聘。首先要了解猎头,所谓猎头,既是指把最顶尖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反之就是对人和职务的损失。”随着剧情深入,胡歌要正式开启他的猎人之旅了。
这种情况下,不少HR网友都提出同一个问题:如何在招聘中经济、快速锁定目标人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说算是具有业务伙伴意识的HR了。至少他们已经意识到传统招聘无法招聘到满意人才,而现在的招聘,应该主动出击、主动寻访、主动吸引、主动收集人才工作经历信息、主动评估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了。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不妨让我们像猎头一样去做招聘。
企业职位需求为导向
对于HR而言,招聘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企业用人需求为核心基调,这时需要掌握一个要点,就是如何快速掌握企业各部门的用人需求。部分HR认为需要依靠工作分析,但工作分析只是停留在岗位层面的用人需求分析。实践证明,企业用人需求应当像培训需求分析一样,有三个层面:
1、行业层面
分析企业所属行业的竞争对手及优劣势、行业的主要目标客户及需求、主要的产品及服务、主要的经营渠道等等。或许有人会问,这么专业的东西从哪里获取?其实很简单,找一家龙头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就可以把这些问题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当然,还要看看你的公司在本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行业排名及竞争优势等。
2、公司层面
所谓公司层面,就是深入了解公司的产品类别、销售规模、产品毛利率及利润率、客户类别及需求、渠道、客户订单获取等价值链运作流程、公司的组织架构、发展历程、业务规划(或称经营战略)等。企业想要通过事业留人这招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必须要了解企业的后续业务规划,甚至对应业务的经营战略及策略,否则就无法向目标候选人介绍企业,或者呈现企业吸引人才的优势,同时也就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关注。
3、岗位层面
HR需要从部门开始,岗位所属部门的关键职责、部门内部的组织架构、岗位层面的职位说明书、招聘的原因、面试的流程、岗位上级主管的工作经历与管理风格。以上可以看出,以需求为导向,不仅仅是根据工作分析得出的职位说明书来招人,其背后是对行业格局、公司业务以及岗位分析的深刻理解,进而全面、快速、有效地建立岗位用人的胜任标准。
猎头公司在接到合作之后,都会对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分析,并且建立一套企业客户资料收集分析表,这张表的建立就是为了了解企业客户的行为、业务、流程、战略以及岗位等具体信息,离开这些需求信息的支持,猎头的人才寻访也会变得低效、没方向、没质量。
能力胜任素质为导向
无论是猎头还是HR,胜任都是衡量与匹配的过程。想要衡量,首先需要有个岗位胜任的标准,资深猎头结合目前国内企业的用人习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
1、行业背景与工作经历
想要招聘的合适的人才,一定要了解企业对岗位的用人需求,如需要多少年的行业经验、需要哪些工作经历等。
2、专业能力与管理能力
人才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管理能力分为两个方面:基层与高层管理者。基层要掌握工作计划管理、预算管理、人员激励、公文与会议管理等,高管还要具备战略管理、组织管理、流程管理、文化管理等能力。
3、动机、个性、价值观
这些都是人才潜质,也是需要深入了解。动机,可以根据麦克利兰的三种动机理论作判断;个性,做了这么多年的HR,比较倾向于用相关工具来判断性格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反映的是候选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
4、过往业绩
这一点是为了迎合企业招聘外部优秀人才的一些心理需求。尤其是在行业不景气之时,企业引进外部人才出现了两种“极端”需求:其一是喜欢“高大上”背景,如果不能如愿则退而求其次,其二是筛选过去业绩表现优异的候选人。所以,要了解企业某个职位用人需求时,就必须收集企业对候选人在岗位的过往业绩表现。
5、对候选人求职动机的包容度
部分企业不愿意聘请那些单纯为了高薪跳槽的人;有的企业选择高管时也不愿意选用那些企业业务萎缩,甚至面临破产或者倒闭而出走的人;而是必须要找事业心强的人,以上都是企业用人的潜在需求。
以上五点基本概述了企业用人需求的标准。当然,很多HR可能对此标准不赞同,认为按照这个标准不一定能招聘到合适企业岗位的优秀人才。其实,很多企业对于中高端人才招聘都抱着“拿来主义”的心态,这也决定了企业在用人方面,会格外注重人才的行业背景、岗位经历、业务能力、业绩表现、求职动机等信息。HR明确以上标准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要与候选人进行充分的沟通,收集候选人与胜任指标标准相应的各方面信息,并且要形成书面的简历及评价报告,如果合适,就让候选人进入下一个面试环节。
人才本身为导向
在职场中,对于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才,一般都不缺少工作机会。企业要吸引这类人才,就必须学会收集人才职业发展需求,并设置一定的吸引与保留人才的激励措施。就这一点很多企业缺乏服务意识,尤其是名气越大的企业越容易“店大欺客”。企业规模大了,高管的心态也慢慢变了,再没有了二次创业的激情,更别提三顾茅庐引进人才的姿态了。
通常对于猎头公司来说,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大企业的人才、标杆企业的人才往同行的低位置的企业扒,这也算是迎合了市场规律吧。所谓以人才为导向,主要是指抓住特定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的个人职业需求,如一个四十多岁的候选人,在选择职业时,一定会要求稳定发展;一个三十多岁的候选人,却可以用高风险高回报来激励他;而一个做销售代表的人,必定渴望能够有机会做到销售主管。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求职者们共有的职业需求:如良好的培训机会、公司知名度以及带来良好的职业背景、高速增长的业绩趋势和组织裂变的发展空间,这些需求在“寒冬”中会显得格外重要。
勤奋,HR与猎头都需要
猎头和HR的区别不在于各自的专业程度,而是在于猎头必须完成一个又一个职位的招聘才有收入。相比之下,企业HR的压力相对较小,甚至在完不成招聘任务时还推卸责任,指责用人部门主管用人需求“过于完美”。其实,做猎头更多的是做销售,要站在客户角度来思考问题,要不断地去与合适的候选人沟通,直到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选为止。如果他的动作慢一点,企业就会自己找到合适的人选,又或者别的猎头公司已经捷足先登。所以,成功的猎头顾问,都是勤奋的,是一个不辞劳苦的奋斗者。
HR有什么理由不能向猎头那样去招聘呢?如果HR能在招聘实践中,做到以上三个导向再加上勤奋的劲头,想不成功恐怕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