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减量发展 质效提升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20-04-09

  日前,北京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圆满完成,普查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工业领域,摸清了全市2.7万家法人单位情况,展现了5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减量发展见成效

  2018年末,全市共有工业法人单位2.7万家,比2013年末减少20.3%;从业人员111.2万人,比2013年末减少28.1%。一般制造业或高耗能行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明显下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医药、汽车及部分设备制造业法人单位数有不同程度增长。

  在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数量明显下降的同时,工业产出规模扩大。2018年,全市工业实现收入2.3万亿元,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3.1%,减量发展成效显现。

  二、质量效益有提升

  一是企业效益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进展。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收入利润率为7.4%,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2.7元,比2013年下降1.9元;年底资产负债率为45.2%,比2013年下降7.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总额比2013年增长39.4%,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较2013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二是人员、能源、水等要素使用效率明显提升。2018年,规上工业人均产值215.7万元/人,比2013年提高46%;单位能耗产值13万元/吨标准煤,提高33.1%;单位水耗产值0.8万元/立方米,提高30.6%。

  三、产业结构在优化

  一是传统产业“瘦身健体”,主导产业地位巩固。2018年,制造业五大高耗能行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的8%,比重比2013年下降2.5个百分点,水泥产量大幅下降,粗钢生产环节已基本迁出北京。与此同时,汽车、医药、电子、电力行业稳步发展,成为支撑北京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行业。5年间,四个行业总产值累计增长28.4%;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7.7个百分点,2018年达到64.2%。

  二是“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壮大。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比2013年增长34.4%;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2.5%,比2013年提高3.5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比2014年增长27.7%[1];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5.3%,比2014年提高4.2个百分点。

  四、区域布局更合理

  一是“多点”[2]地区逐步成为北京制造业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5年来,北京工业延续了由中心城区特别是核心区向“多点”地区转移的态势,2018年,“多点”地区规上制造业单位1371家,占全市规上制造业的46.3%,比重比2013年提高3.7个百分点;实现产值8339亿元,比2013年增长10.9%,占全市规上制造业的60.6%。

  二是工业主要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态势。开发区、顺义区和昌平区汽车制造业产值合计占全市的77%;海淀区和开发区电子行业产值合计占全市的90.1%;开发区、大兴区和昌平区医药制造业产值合计占全市的61.2%。

  5年来,北京工业经济发生显著改变,在实现减量发展的同时,质量效益得到提升,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项目落地,把北京制造业做精、做强。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