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1-30

  从西宁市两会上获悉,五年来,西宁市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双向发力,第三产业占比历史性地超过二产,实现了由二成拉动为主向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的转变,构筑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新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新型工业中,光伏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一批重大锂电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为打造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奠定基础;特色生物产业日益壮大,先后建成藏药新药开发重点实验室、三江源生态和高原农牧业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率大幅提升,“世界藏毯之都”初具规模……

  五年来,西宁市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工业在困难中保持年均15.4%的增速,总产值迈上千亿台阶,达到1571亿元。八大产业集群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

  随着“夏都西宁”品牌不断响亮,其内涵也不断丰富。西宁市塔尔寺荣膺5A级景区,高原旅游集散功能快速提升……五年来,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年均增速12.6%和27.6%。同时,引进培育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74家,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占生产总值比重10.8%,成为支柱产业之一。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农村通光钎铝达到88%以上。新华联,万达、力盟等大型高端商业业态引领发展新趋势,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西宁市通过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实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实施严格的“菜篮子”生产基地保护制度,推行“菜篮子”占补平衡和加倍补偿制度等措施,“菜篮子”等工程成效明显,农蓄产品加工转化率由45%提高到56%,农村土地流转率23.6%。新增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3918家,全市龙头企业215家,规模化特色种养殖基地333个,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65个,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农业取得长足进步。

  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西宁市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开发区一区多园、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承载高端产业集聚人才技术、集聚倍增潜力的五大基地正在崛起。园区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工业增长值占全市比重达到74.9%,提高22.7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西宁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持续增强。光纤预制棒,生产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光伏逆变器和大型数控光电用蓝宝石掏棒机填补了省内产业空白。如今,开发区企业拥有专利超过600余项,部分技术应用和单体技术装备跻身国内国际先进行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1年的47%提高到53%,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