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呼叫系统,建立起社区、街道、区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受理平台,有效覆盖1126个社区,培育吸纳几千家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家政、助餐应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几百万人次;新建扩建600多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农村老年互助照料中心和百余家社区养老院,老人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各类养老服务。至此,我市形成了具有武汉特色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列入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2014年7月,经过积极申报争取,国家民政部、发改委下发通知,确认我市成为全国首批42个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我市成立了由区和17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养老服务供给等8个方面改革,并制定细化出40多个主要项目,完成《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等,带动了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为老服务的浓厚氛围。
泰康之家·楚园养老社区落户武汉
泰康之家·楚园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生态新城的严西湖畔,毗邻大东湖湿地公园,距市区核心区域20分钟车程。楚园是武汉乃至华中地区首个大型国际标准的医养社区,全面建成可提供约2000户养老单元,首批开放300户入住。楚园体验馆已在今年正式运行,并开始全面接受预订,这标志着泰康养老社区开始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向武汉等城市复制延伸。楚园预计2018年投入运营,届时入住老年人将可以享受到简约舒适、节能环保、人文关怀的高品质养老生活。
人物
“江汉模式”成全国名片
周春芳从事养老管理工作30多年,见证了中国和武汉养老事业发展进程。在她的带领下,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形成的“江汉模式”已经成为省、市养老服务业的一张名片,更是全国养老事业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院双制”、“医养结合”、标准的为老服务和信息化管理,这些骄人的业绩得到了高度肯定和效仿。院里还涌现出连丹丹、谭小英、吕安安等一批养老行业优秀代表。
周春芳在养老业很有名气,她积极参与国家养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参加国家养老行业各类标准评审。作为全国养老行业的代表,她还参与了国务院九部委出台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的专家研讨。近年来,她多次受邀在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为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献计献策,为提升武汉养老在全国的地位献一己之力。
领衔制定养老行业标准
“甘于寂寞,沉下心来静心做点事。”熊承刚从事养老管理工作20年,他与院长周春芳“双剑合璧”,打造和叫响了“江汉模式”,并使福利院成为国家民政部全国行风建设的示范单位。去年底,全国民政工作会在汉召开,民政部主要领导和全国200多名厅(局)长到江汉区社会福利院观摩,对熊承刚领衔制定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模式给予高度肯定。
近年来,熊承刚作为业内专家,不仅参与国家养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参加了国务院社会福利领域强制性标准精简评估会的评审,还参与教育部本科师范生护理专业教材的编写和国家养老领域各类标准的专家评审和建议。今年,他牵头组织编写了100多万字的《养老机构标准化实用手册》,已被选中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标准化管理指导丛书,让全国分享“武汉经验”。
工匠精神服务居家养老
杨磊进入养老行业3年来,找到了“将心比心、亲情服务、创造感动”的的居家养老服务之路。
晚晴枫养老助残服务中心是我市最早的一批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近年来在杨磊的带领下,晚晴枫200多名照护人员专注养老服务,期待将温暖的阳光带入老人家中,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不孤单不冷清。2014年,受省人社厅和民政厅、质监局委托,杨磊起草湖北第一个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湖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标准化奠定基础。今年,晚晴枫养老助残服务中心被推荐参评全国敬老文明号。“用工匠精神做居家养老服务,为老人创造幸福、健康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这是晚晴枫的服务理念。
建立“三湖一港”养老机构群
王沛霖是一名近70岁的老兵。5年来,他带领银龄拼搏坚守,形成了“三湖一港”(东湖、木兰湖、紫菱湖、连云港)的养老机构群战略布局,且特色鲜明,如东湖银龄安养院是我市首个“公园式养老院”,木兰湖银龄养老公寓以异地养老养生为主,紫菱湖银龄颐养院是医养结合的特护院,连云港滨海银龄养老公寓主推“候鸟养老”模式。
5年来,“银龄”先后被省老龄委评为“敬老文明号单位”、被全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授予“全国爱心护理建设工程基地”、东湖银龄曜阳托老所被评为全国曜阳系统“先进单位”。王沛霖说,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把养老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养医结合提档升级
张元进入“养医结合”领域10多年,见证了养老服务从粗放型向专业化的转变。2007年,她率先在阳光福利院中推行“养医结合”和“一站式”护理服务,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5年来,阳光“养医结合”养老服务提档升级,成立了两家老年病医院和一家护理医院。在阳光福利院住养的近千名老人中,没有出现过一例压疮,很多慢性病老人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
2012年,“阳光模式”输送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佛祖岭福利院,开创我省首个国办养老机构“公办民营”的先河。2015年,“阳光模式”被选进了全国MBA教材中,作为成功案例推广,今年还获得了首届“湖北省敬老模范集体”光荣称号。
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
作为武汉地区第一个扎根养老业的企业掌舵者,陈祖桥带领侨亚人上下拼搏,经历了艰难创业、坚守和调整期后,在近5年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康复养老、生态养老五大成熟版块,“五位一体”的战略已经完成布局。
今年3月,陈祖桥带领侨亚启动“复制”计划,侨亚养老服务模式成功在乌鲁木齐、长沙、青岛等地开花结果,明年将覆盖到全国10个省市,“我们所做的一切目标是为中国养老提供解决方案。”
“幸福食堂”解决就餐难题
曾少峰身价上千万,却放下产业不做,亲自掌勺为老人做饭,提供低价的助餐服务。2013年3月,他创建的首个“幸福食堂”在硚口发展社区开业,坚守至今已开办了5家,有3000多老人在这里解决了就餐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幸福食堂”不仅是老人的交流平台,还是个敬老平台,武汉地区十多所高校1万多名学生也加入进来,成为为老服务的志愿者。目前,曾少峰创新出的这种社区敬老养老的“武汉样本”,在全国和省市民政系统得到大力推广。
探索“一院多点”发展模式
黄莉从事养老管理工作32年,以供养城镇三无对象、提高供养对象生活质量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为己任,带领武昌区社会福利院不断为全市养老体系建设探索新途,采取“一院多点”发展模式,推进“医养结合”,开展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提供心理疏导、社会功能恢复、社会事务参与和社会资源链接。
五年间,武昌区社会福利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全省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被湖北省民政厅确定为全省养老福利机构培训基地,为省内培育养老行业管理、服务人才1000余名。还涌现出了1名全国巾帼标兵、1名武汉市三八红旗手、1名武汉市道德模范、3名武汉市劳动模范。
韩瑞美 (护明德居家养老湖北地区运营经理)
把美国养老经验引入武汉
韩瑞美2014年初跟随美国护明德居家养老进驻武汉,从多个方面了解到居家养老服务在武汉的发展后,将来自美国居家养老的经验带到武汉。
护明德居家养老为老人提供温馨陪伴服务、私人照护服务、疾病(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糖尿病、关节炎、中风)照顾服务以及居家安全隐患排查、入户安全隐患排查、无障碍环境规划、居家安全建议等增值服务。提倡在照顾过程中,鼓励、激励、协助长者维护他们的自尊,利用国际化的系统、培训,打造全球资讯共享的平台,让老人能够享受到世界级的居家照护服务。
让老人晚年生活有尊严
陈蔚翔从事养老业不长,是一名新兵,他带领的汉沙社区养老院以医院为依托,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医养保障,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汉沙社区养老院设置在医院里,是一种新型的“医养融合”模式,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养老用房与医疗用房融为一体,专业的医疗和生活护理融为一体,精准的医疗与养老保障管理融为一体,受到老人及家属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