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中国梦的点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新常态的形成、“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协商民主的实践——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仅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更是一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诗篇。
苏州作为发达地区,比其他地区更早进入新常态,遇到的问题更多,转型的压力更大,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也更为繁重。如何加快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尽快闯出一条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新路;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讲话要求,当好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先行军、排头兵,一直是苏州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上下积极探索的课题,也同样是本届政协建言的重点。
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的蒋宏坤要求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致力于凝聚共识、服务大局,积极在转型发展上求突破,在社会建设中求创造,在改善民生上求提高,努力建设宜居新苏州,打造创业新天堂,共筑幸福新家园。”
党委的要求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人民的福祉就是政协奋斗的目标。新一届政协班子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也深知政协地位重要、作用独特。在中共苏州市委的领导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十三届政协把着眼点放在民生福祉上,把着重点放在推进改革上,把着力点放在议政建言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苏州的改革发展中展开,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定格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
助推改革:创造经济发展新辉煌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奇迹,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特色。苏州之所以能够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无疑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脱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镇企业和肇始于九十年代的对外开放,一路走来,苏州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积极为改革开放探路。然而,率先发展必然率先遇到发展中的问题。
苏州作为著名的江南水乡,资源和环境容量十分有限。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资源禀赋,都无法承载过度的开发和低水平的工业化,以加工制造和外向型为主的经济结构显然无法持续。苏州要继续领跑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坚持深化改革,持续加快转型。舍此,别无出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市政协从助力转型为切入点,抓住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精准建言,持续发力,为苏州再创发展新辉煌谱写了华丽篇章。
抓改革、促转型,环境是前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市政协立即抓住行政体制改革这一主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助推“阳光政务”建设》的建议。市政府积极采纳政协的建议,在成立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推进行政审批公开透明,加快以网上审批平台和导服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化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结合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2015年,市政协又把法治苏州建设作为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重点课题,专题就推进乡镇综合执法工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行专题协商,形成了《助推镇域综合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建议》。9月份,市政协主席会议专题就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专题协商,提出了意见建议。
抓改革、促转型,创新是关键。推进科技创新,除了宽松的环境,还必须有相应的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对于转型中的苏州来讲,只有有了人才的支撑,转型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因此,十三届政协刚一成立,就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本届政协第一次主席会议协商的课题,专题听取人社局、人才办和科技局关于人才工作情况的通报,深入分析人才队伍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针对苏州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存在的不足,十三届五次主席会议进行了专题协商,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大投入、激励企业建设自主研发机构、壮大科技攻关服务平台,为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使各种创新人才的智慧与激情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尽情迸发。
抓改革、促转型,空间是保证。苏州作为制造业大市,能否成功将三高一低企业淘汰出去,直接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2014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苏州市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三年专项行动计划》,计划在三年内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不达标企业2100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为了配合和推动这一计划的落实,2015年,苏州市政协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专项民主监督的内容,成立了由市政协姚东明副主席牵头,经科委、有关民主党派和部分政协委员参加的专题调研组,对这一计划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监督,并于10月份召开常委会议,对民主监督报告进行了审议,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
抓改革、促转型,目的是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是为了推动经济结构由劣到优、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竞争实力由弱到强。这也正是贯穿在十三届政协任期的一条主线。推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驾齐驱、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交相辉映,一直是苏州努力的方向。换届伊始,市政协就把商贸业确定为常委会议专题协商的第一个课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商贸业发展的建议案》。2013年,围绕“大港口、大产业、大物流”战略,对物流业进行了专题协商,提出要加强区域联动、产城联动、人才引进,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加工贸易业作为苏州制造业的主体,其转型成功与否决定着苏州发展的全局。市政协于2014年对全市加工贸易业进行全面调研,2015年又对台资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认为加工贸易不仅是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吸收国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的重要通道,必须提高认识、优化定位,营造环境、争取政策,推动加工贸易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致力民生:聚集社会和谐正能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苏州在创造了全国领先的GDP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员。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在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教育、医疗,交通、环境等等,城乡管理是否规范、运转是否有序,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的全局,而且关系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为此,市政协把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作为履职的重要内容,抓重点、促和谐,努力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推进民生事业,平安建设首当其冲。“平安和谐”,既是改革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转型升级的必要前提。换届后,市政协首次对信访工作进行了调研,了解全市信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建议信访部门要紧扣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核心任务,用党的群众路线统揽信访工作,依法依政策推动解决信访问题,更好地顺应民生诉求,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随后市政协主席高雪坤又率队对法院、检察院进行了走访,对公安工作进行了视察,建议有关部门紧紧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创新工作举措,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进民生事业,教育是绕不开的难题。苏州的教育资源本就十分紧张,尤其是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随着外来人员的增多而逐年加大,而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这种入学紧张的局面将变得更加严峻。虽然苏州每年以近两百所的速度加快学校建设,但是建设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适龄儿童增长的速度。为此,市政协每年都要就教育问题进行视察和调研,目的就是要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孩子有学可上,让苏州的下一代赶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合格的建设者。
推进民生事业,医疗也是重中之重。苏州的医疗资源一直非常紧张,尤其是随着外来人员的快速增加,就医难已经成为老大难问题。如何在提高现有医疗资源利用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医院,成为解决看病难的重要选择。近年来,苏州的民营医院有了较大发展,但是规模和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公办医院。为了推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市政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统筹规划、确保民营医院有序发展,鼓励引导、不断提升民营医院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突破瓶颈、加大对民营医院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探索、加强民营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合力、加大对民营医院的监管力度等对策建议。
推进民生事业,管理创新是关键。充满活力的新型社会组织是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补充,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4年,市政协围绕社会组织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2016年又围绕社会治理创新问题进行了专题协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为推动苏州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聚焦文化:再续历史文脉新篇章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无疑是苏州的魂。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今天,文化之魂只有弘扬得越广,经济腾飞之路才能走得越宽、越稳、越久。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需要每代人的接力奋斗,更需要根据各个文化的不同形态,从载体到内涵,从物化到精神,全方位进行挖掘和展示。
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时期的苏州古城,堪称中国现有古城中的一朵奇葩。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水陆互通、园林密布,古城墙、老宅子,幽深的小巷、流淌的河水,成为苏州人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然而,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和其他许多老城一样,古老的苏州城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以致河道断流,城墙坍塌,老宅毁坏,令人扼腕叹息、惋惜不已。
如何让白发苏州恢复昔日的容颜,重新焕发魅力,成为苏州市委、市政府和政协委员持续关注的焦点。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市政协坚持把古城保护作为政协履行职能的重点,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政协的持续推动下,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座园林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入新世纪,市政协又把古城墙修复、古街坊和老宅子保护作为助推重点,在实地踏勘、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交了修复古城墙和保护老宅子的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积极采纳。两项工程动工后,政协委员并没有松劲,而是着眼于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结束后,市政协主席高雪坤多次带领委员到现场视察,就施工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如今,三段古城墙已相继竣工,古城风貌带上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果说苏州古城是苏州大地上的一朵奇葩,那么,众多的古镇、古村落无疑是点缀其中的靓丽珍珠。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大量浓缩了江南传统文化精华、承载着吴文化历史记忆的传统村落也在加速消亡。为了留住为数不多的传统村落,市政协连年呼吁,连续督办。2014年,市政协围绕非遗传统村落保护问题进行了专题协商,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市委的积极采纳,明确要“设立3-5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建设1-2个江苏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2015年,市政协组织专家学者对古村落保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年,又把这一问题作为重点督办提案,针对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土地流转、资金瓶颈、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列举了国内外传统村落合理利用的十种模式,提出了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慎拆慎并等建议,为江南水乡古韵长存、永续发展做出了努力。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双翼,而蕴含其中的精神因素更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苏州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如何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因素成为苏州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既是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升苏州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2016年,苏州市政协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三个课题,分别从发展休闲度假游、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传承苏作文化遗存等方面开展专题协商。课题确定后,分别由三个专委会牵头,深入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形成了三份建议案报送市委、市政府,得到了市委的高度评价。
聚力生态:做靓美丽苏州新天堂
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苏州的美就美在苏州的水,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直是苏州的特色。如何在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同时,保护环境、修复生态,还碧水蓝天于民,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市政协主席高雪坤在市委务虚会上的发言,既道出了苏州的优势,也道出了政协的责任。
在促改革、惠民生的同时,市政协紧紧抓住生态保护这一根本,多角度切入、多层次调研、多形式建言,一篇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凝聚着委员的无限聪明智慧,一个个精彩发言见证着政协人的拳拳报效之心,一件件提案转化为苏州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果,为助力美丽苏州积聚着巨大的正能量。
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是苏州发展现代农业、守住生态安全防线、实现苏州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围绕如何守住保好“四个百万亩”,让“四个百万亩”永远不缩水、不打折,市政协于2013年组成调研组,分别赴各市(县)、区和农委、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调研。经主席会议专题协商后,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关于推进我市“四个百万亩”工程落实的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建设美丽苏州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守住四个百万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做足苏州水文章,再现姑苏繁华图”成为了政协工作的又一个重点。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市政协城乡委与民建苏州市委联合提交《提升环古城河风貌,再现水上姑苏繁华图》的提案,建议优化环古城河的功能定位,调整功能布局,统一沿河建筑形态,并实行综合治理、长效管理。该提案被列为会议1号提案,并由市政协主席会议和市政协主席高雪坤重点督办。提案提交后,高雪坤主席多次率视察组实地调研和督办。他多次强调:苏州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成桥、因水成景,苏州2500多年吴文化的孕育和传承离不开水,环古城河更是苏州古城的“美丽项链”。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推动下,如今,环古城河的许多节点都得以修复,古朴典雅的城墙、波光粼粼的河水,垂柳倒影、游船如织,美如少女裙带的古城河,似一条五彩缤纷的彩练,舞动着姑苏人家的梦想,舞动出苏州人的笑妍。
如果说护城河是点缀在姑苏大地上的一条美丽项链,那么,密布在苏州大地上的两万多条河流无疑是苏州的血脉。从2014年开始,市政协把阳澄湖水质保护作为民主监督的重点,每年提出提案、持续进行督办,助推阳澄湖生态整治工程的顺利推进,为阳澄湖水质的不断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江浙两省环太湖五市政协在苏州共同举办“加强太湖湿地建设,保护太湖生态环境”联合议政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形成了《关于加强太湖流域湿地生态保护的联合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水利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等进行了联合办公,并由国家林业局作出了具体答复。
清澈的活水是“美丽苏州”的重要元素,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同样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苏州灰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不容乐观的现状,2013年,市政协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了《关于我市大气环境治理防控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实现废气排放总量持续减少、严格治理机动车污染、杜绝随处焚烧现象、完善灰霾监测体系、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单、健全预警防控应急机制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提高民众了解信息透明度等8个方面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2015年,市政协又通过专题协商会的形式,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了专题协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座城市的生态和谐美,不仅体现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也体现在城市的空间架构和城乡之间的空间布局。只有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城市与农村要素对接、服务均等、互融互通、共兴共荣,才能达到高度和谐与共同繁荣。2012年,市政协换届不久,就专题召开主席会议,就村庄整治问题进行了专门协商。随后,又对城郊结合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围绕农民增收这一问题,通过视察、调研,在产业富民、创业富民、财产投入富民、社会保障富民以及强村富民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2014年,围绕被撤并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市政协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召开主席会议进行专题协商。2015年,市政协又对智慧养老、智慧农业、农村污水处理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