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以创新之力推动产业转型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1-03

  临近2016年末,成都迎来一场“大考”。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院士、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组长朱高峰带队,对成都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作进行评估。

  “各位专家,是否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他话音刚落,全场便响起了代表“同意”的热烈掌声。

  成都是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依托城市,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以创新之力推动产业转型。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和使命,成都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及重点产业专项推进计划,蹄疾而步稳地升级工业经济,使之成为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的强大产业支撑。

  今年,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提升至31%、43%,支撑起四川“全创区”转型升级的脊梁。

  万亿、千亿产业舰队

  百舸争流

  11月18日,代号为“骏马”的英特尔ATT高端测试技术项目投产,项目总投资16亿美元,首次在中国引进英特尔世界领先的“高端测试技术”,其成都工厂由此实现重大“创新睿变”。

  英特尔划出的升级曲线,犹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轨迹。今年1—11月,产业增速由年初的-2.4%提升到4.8%。由负转正乃至快速提升的背后,是成都澎湃而兴的万亿产业抱负。

  作为全国首批、中西部地区唯一授牌的“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确定了建设“世界软件名城”的全新目标,而整个IT产业更要在2020年力争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在全市所有工业产业中首个迈上万亿元台阶。

  这些驱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万亿、千亿产业愿景,写进《成都制造2025规划》《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关于加快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14个重点产业梯次加快发展。

  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和食品产业目前已是成都的四大千亿产业,成都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奋力打造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更多千亿产业集群,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筑牢根基。

  今年1—10月,汽车产业同比增长15.6%,实现汽车产量93.57万辆,同比增长18.3%;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速,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

  军民融合显特色

  航空产业“展翅”

  为全国“探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主题聚焦于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成都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国防军工企业,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切实破解制约发展障碍,恰是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现实抓手和可靠路径。

  今年9月,《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三个“1+N”体系,引爆舆论热点。

  根据规划,成都将以航空产业为核心,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机电装备和新材料等产业,形成“1+N”产业发展体系;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青羊区、新都区、双流区、彭州市等特色产业园(基地)为支撑,形成“1+N”空间布局体系;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条”为核心,科技创新、招商促进、金融服务、区县扶持等一批政策措施为配套,形成“1+N”政策保障体系。

  航空产业率先起飞。目前,成都已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形成了飞机、航空发动机、航空设备与系统研发制造,以及航空维修与运营服务的能力,是国家确定的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歼击机、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

  成都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航空产业规模过千亿元,承担更多飞机整机和航空发动机研制任务,飞机大部件制造、航空维修等广泛参与全球配套,无人机、通用航空装备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研制、运营体系更加完善。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