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为转型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1-18

  山西人才本来就缺乏,再加上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山西的经济发展。2017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一流的人才政策,那么这些政策相较于往年有哪些变化?又会带来哪些机遇?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

  优化人才尽其才的环境

  报告内容:取消机关事业单位控编进人卡和进人计划卡,全面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取消附着在职称评聘上的非专业条件和限制性要求,试行评聘分离制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做了很多部署,这对如何用好现有人才、如何引进高技能人才都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邢国明深有体会地说,“人才对我省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以前引进人才时会有很多制度上的障碍,比如编制、待遇等问题,这都是制约人才‘走不进来’的因素,而现有人才因为职称问题也另栖他枝。”

  如何才能补齐人才短板?从事多年侨联工作的信秀莲有着丰富经验,“要留住人才就得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有能力的人在专属岗位上发挥作用。”在她眼中,人才不分三六九等,只要有技能就是人才,而且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我省有许多工匠型高技能人才,他们学历不高,但有真本事,这就是人才。”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王满春,他认为山西要走出当前人才困境,首先要有人才战略思维,在全省大力营造良好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与氛围,使现有科研人才、创业团队能够在转型综改中放手搏击、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其次,通过地方立法,出台配套的鼓励人才的政策法规,从立法层面保护人才尽其才,从制度方面保障人才创新、创业。

  深入推进校企协同创新

  报告内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核心是科技创新,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靠教育。作为科技与人才的结合点,高等教育责无旁贷。“我省要培养和引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要加大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并合理利用。”信秀莲说。

  邢国明表示,原来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现在的高校不同了,通过对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也相继转型,即转向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这些技能型人才要依靠学校的创新创业平台来完成,而学校创新创业平台也要依托企业支持,校企合作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王满春说,校企合作不仅为企业针对性培养人才,还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有市场”、社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还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设备搞研发,企业利用学校场地培养人才,让学校和企业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实施一流留人政策

  报告内容:开展高层次人才年薪制、项目工资制、协议工资制、绩效工资制试点。用好本土人才,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工匠型高技能人才,为他们解决好配偶就业、子女就读、住房保障等后顾之忧。

  山西“农谷”是以山西农大和省农科院为支撑,打造山西现代农业政策、科技、人才、资本的聚集地和农业转型升级的龙头示范区。在“农谷”建设中,面临着如何引进高端人才问题。邢国明表示,我省当前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非常紧缺,这严重影响了学科专业的发展。

  如何扭转这个局面?信秀莲说:“我省面临的人才问题是留不住。”她建议,我们要用感情留人、服务留人,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这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只有为人才解其难、排其忧、暖其心、顺其气,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王满春也建议,继续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育培养力度。建议政府每年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积极引进稀缺人才,投入足够资金重点培养一大批转型综改所需求的人才,使人才成为转型发展第一资源,为创新驱动、振兴崛起提供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持。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