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村庄的小路上,京东、淘宝刷墙忙……在互联网风口吹过农村之际,互联网巨头们争相“上山下乡”。2016年,重庆新增万州、梁平等9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县),至此,重庆的电商“榜样”区县达到17个。如何让农村电商发展更上一层楼?昨日,重庆商报邀请多位市政协委员,就重庆的农村电商发展开展讨论。
看问题
电商转型及配套服务较少
市政协委员张颖超关注重庆农村电商发展多年,她说,目前我市在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上虽然有重大进展,但仍存在瓶颈,主要方式还是集中在传统个人网上消费方面,而真正参与到电子商务转型应用及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较少。
从企业规模来看,重庆通过本土企业培育、引进知名企业、发展壮大网商、推动电子商务应用、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和完善支撑服务体系等工作,但是真正立足本地、服务本地产业的电商企业数量较少,整体实力不强。
从产业链最末端来看,我市拥有较为丰富的农特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但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推广程度不够,缺乏品牌和创新,在市级层面有竞争力和关注度的产品竞争力不强、知晓度不高。同时,物流运营能力有限,缺少专业人才队伍为之做好后续的营销推广服务。
谈建议
园区化发展形成示范效应
农村电商是改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打破瓶颈,让农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呢?
市政协委员张颖超建议,政策上,重庆应按照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鼓励技术创新与促进应用服务相结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创业园区、传统企业电商孵化园区等,在公共服务、技术指导、平台建设、房租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促进园区健康发展。
同时,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扶持机制,对大型电子商务、物流项目在渝落户或者建立运营基地,吸引第三方运营企业入驻给予特别支持。对落户的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运营企业等开展针对性的扶持,激励企业做大做强,快速形成规模,产生示范效应。
“两条腿”走路形成规模化
张颖超表示,重庆的农村电商要形成规模化,需要本土传统企业的转型与引进外来企业“两条腿”同时走路。
首先要鼓励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生产适合电子商务发展新形势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鼓励传统企业与知名平台企业合作,集中支持一批品牌企业开设旗舰店,利用第三方平台的影响力,开拓网上市场。扶持本地电子商务企业打造本地主要农业产品网络交易服务平台,继续包装组织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和商户进行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工作。
其次,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吸引国内外市场份额较高的电子商务企业,带动和促进本地电子商务发展,整合区域优势产业,建立立足本地区的旅游网络平台、云计算服务平台、物联网应用平台等,加快电商产业发展。
利用职校资源扩充人才
市政协委员李耀表示,整体来看,重庆乃至国内的电商产业发展城乡差距仍然很大,而农村电商人才缺乏,正是农村电商事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而这也充分说明农村电商发展潜力巨大,可以说是一座有待继续开发的“金矿”。
李耀认为,为加快农村电商的发展,应该培训更多的农村电商人才,打通农产品的“上行通道”和消费品、生产资料的“下行通道”,并与城乡就业、农村扶贫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