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今年GDP目标增长9%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1-22

  20日上午,合肥高新区召开2017年经济工作会议,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在会上代表高新区管委会作工作报告。会议明确,2017年,合肥高新区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420亿元,增加值370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达到265亿元;完成公共财政收入和地方收入32.06亿元、18.52亿元,分别增长12%、10%。会议还表彰了一批在2016年度对合肥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和单位。

  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在会上代表高新区管委会作工作报告

  2016年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第七

  据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合肥高新区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向好的态势,在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再进一位,位居第七,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具体表现为,全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0亿元,增速11%;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45亿元,增速9.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实现工业投资262亿元,增速10.9%;完成公共财政收入28.62亿元,增速1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83亿元,增速20.2%。

  2016年,合肥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实现产值612亿元、增长2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光伏新能源、电子信息增速双双突破30%,其中光伏新能源产业产值首次超过200亿元。全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认定国家高企223家,总数达603家,占全省15%;新获安徽省著名商标19件,专利申请10462件,授权3452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230件,均位居全省首位;新增各类人才4.1万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42.2%,人才效能初步显现。

  园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位于合肥市前列,全年新(续)建道路35条近40公里,完成绿化面积约290万平方米。实施民生工程29项,投入财政资金约7.5亿元,惠及6万园区群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500元和16600元,分别增长10%和7.5%。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完成率全市第一。

  2017年合肥高新区经济工作会议现场

  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会议指出,合肥高新区作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地位,在全省和合肥市已基本形成共识。报国务院待批的《国家滨湖新区总体方案》明确,以科学岛和合肥高新区为主体,建设全国性产业创新平台和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群、科研机构和学科专业,打造创新发展核;合芜蚌自创区、巢湖湾科创大走廊、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七大平台、合肥上海合作、自贸区申报建设等一批合肥市亮点工作都把高新区作为核心区域和重点对象。

  具体而言,在2017年,合肥高新区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长安二期建设,启动大陆轮胎四、五期建设,力争汽车与高端制造产值突破200亿元,加强格力、美的、惠而浦等企业的运行调度服务,家电产值力争稳定800亿元。加快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语音基地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引进企业50家以上,产值突破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进已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促进离子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高端技术产业化,引进企业40家以上,产值突破120亿元;语音产业延伸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光伏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晶澳新线,产值突破280亿元。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2017年实现服务业营收330亿元。

  该区还将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建好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力争2017年新增企业3000家、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全力建设支撑性平台,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中俄超导质子研究中心、安徽省军民融合技术研究院,力争2017年上半年正式开工建设量子通信国家实验室核心区、中国科大高新校区。加快与产业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创新,继续集聚天使、VC、PE、Pre-IPO、新三板、并购等各类基金和金融、类金融机构,力争管理基金规模超1100亿元。同时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杠杆精准引才,力争2017年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0人。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