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天津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窗口期,“十三五”开局也拿出了一份开放型改革创新城市厚积薄发的成绩单:2016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达17885.39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当下,天津迈出的每一步,既艰难又坚定。2017年天津“两会”上,天津市市长王东峰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16年是天津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
如何以天津之“进”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把历史性窗口期转化为改革创新突破期、转型发展黄金期,开创美丽天津建设的新局面,成了天津发展再启航的重要命题。
定位天津角色 服务京津冀
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到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保障民计民生,到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一份城市的发展蓝图,对接着千万百姓的小康梦想,标示出一座城市的前进步伐。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协同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推动发展格局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空间拓展、发展环境改善,奋力开拓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境界。”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曾多次表示,“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定位天津角色,展现天津作为,作出天津贡献。
去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天津与北京签署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未来科技城等一批承接平台建设;与河北省签署“1+4”合作协议,启动实施对口帮扶承德市工作。全年引进京冀投资项目2701个,投资额达1994.09亿元,占天津实际利用内资的44.0%,天津企业到河北投资金额达400多亿元。天津积极推进三省市产业、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京秦高速天津段建成通车,京唐铁路开工建设,一批“断头路”“瓶颈路”顺利打通。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全面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不断加深。
今年的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天津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指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天津以海为重点,把海的优势发挥好,把向海开放的特色打出来,把天津融入京津冀、融入“一带一路”、融入中国大开放的大格局。
改革创新添动力
改革创新是2016年天津发展的关键词,不仅体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而且政府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等方面同样可圈可点。
“以新应新、以变应变,统筹谋划创新发展顶层设计。”河西区实现了创新发展的再突破:高水平建设陈塘自主创新示范区,以高端制造、研发设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构建“2+2”产业体系和“一心五园”产业空间格局,与新八大里商务商业区产业联动,打造天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建设一流创新支撑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各类基金,放大财政扶持资金杠杆效应,推动更多企业挂牌上市融资发展。打造一批“专精特新”民营企业,推进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加快智能制造、光电产业集群发展,布阵行业价值链高端。打造京津冀设计协同产业策源地,把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培育成支撑产业,建设辐射全国的“北方设计之都”。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制度性交易成本攸关生死。而“制度性交易成本”涉及体制机制问题,属于“难啃的硬骨头”,须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解决。以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业和特色的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承担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任,在“啃硬骨头”上作出了示范。结合天津自创区实际,天津高新区施行了“创通票”制度更好地配置政策资金,作出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探索,并形成了可推广的政府深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天津启动金融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以来,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加快。新增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83家,天津银行在港交所上市,实现天津金融企业上市零的突破。“金改30条”落地,实现了天津自贸试验区在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开放创新,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服务高效性凸显,市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金融政策复制性初步实现,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