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出口加工区劳动力市场是上海规模最大、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之一,主要面向来沪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春节过后,大批外来务工者来到这里求职。
滚动更新的招工信息电子屏幕上,倒映出求职者焦虑的脸庞。
一家劳务中介门口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着用人单位、工时、薪资、年龄和性别要求等招工信息。
求职者焦急地等待面试,劳务中介所里一座难求。
有人刚下火车就拖着旅行箱,直奔劳务中介找工作。
今年制造业工人的薪资水平与去年持平,加上夜班费、补贴,普工月收入4000元左右,技工月收入6000元左右。而快递员、外卖员的收入与派送量挂钩,多劳多得。
在2月8日举行的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50余家上海市知名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岗位580余个。求职者多为90后,脸上稚气未脱。
大部分应届毕业生仍在寒假休息阶段,招聘会显得有些冷清,面试官掏出手机打发时间。
应届毕业生们结伴来到招聘会,在一家新媒体传播公司前驻足,犹豫要不要递简历。
一位应届毕业生与面试官交谈,当天招聘的岗位涉及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通讯电子、生物医药、化工材料、机械工程、自动化控制等多个专业。
正月初六(2月2日),老马告别山东的亲人,坐火车回到上海。老马在上海打拼一年有余,去年在浦东的一家工厂做普工。今年正月初七,顾不上舟车劳顿,老马约上几个老乡一起去金桥出口加工区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机会。招工的工厂还是那么几家,岗位还是那么几类:工人、服务员、销售、快递员、外卖员。老马摇了摇头,“大部分都是派遣工,福利没保障”。
年后,劳动力市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招工旺季。在目前供需两旺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岗位需求重点从“普工”向“技工”转移的倾向愈发明显。一位加工厂老板告诉记者:“技术型工种,如机修工、车工、钳工等岗位,占招聘岗位数的25%以上,技术型人才短缺日趋明显。”
一边,用工企业感叹“一工难求”;另一边,求职者感到“工作难找”。像老马那样,对“劳务派遣”形式有所顾虑的求职者不在少数。此外,学历不够高、技能不达标、抗拒加班,也成为阻隔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一道道沟壑。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今年就业形势“稳中有忧”。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增大,招工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将并存。“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就业人数约2500万,其中约1000万是登记失业人员,约1500万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人员。此外,“十三五”期间,每年还有近30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至于老马,在劳务中介的不断吆喝声中,做了一家精密仪器加工厂的小时工,“每小时16元,先干起来,如果找到更好的工作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