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强,则产业兴;创新强,则后劲足。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考中,产业该如何提速增效?
濒死的封测小厂跻身全球前四;百年国有棉纺厂变身“智能工厂”;石墨烯立体工厂悄然崛起……在江苏无锡,一大批创新企业正努力探寻答案。
凭借创新发展的新理念,看准当今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他们努力跳出市场“沼泽地”,下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先手棋”,演绎出一个个精彩不断的无锡“创新故事”——
凭借6项发明专利、200项实用新型专利,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设单位采用了无锡雄宇重工集团自主研发、技术国际领先的智能特种作业平台。这家原来仅仅生产低端吊篮、擦窗机的传统制造企业,产品能够快速走向高端,应用于国内外多个重大工程,引领世界高处作业吊篮业的潮流,其奥秘就在于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而像雄宇重工这样的企业无锡有一大批,它们凭借技术创新,把握当今产业发展方向,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跳出市场“沼泽地”,在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中,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的“创新故事”。
弯道超车 从濒死到跻身全球前四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家亏损严重、濒临倒闭的江阴小厂,发展成为国内最大、跻身全球前四的集成电路封测行业排头兵。其如何实现的“弯道超车”?公司董事长王新潮说:“不创新,毋宁死。”
业内人士都了解,由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一直较为滞后,而芯片封测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与技术驱动型相结合的行业,简单说就是给芯片“穿衣戴帽”,适合我国企业深耕。
40多年来,作为国内半导体制造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几家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长电科技专注做封测,在国际业界具有很高知名度。
2003年,企业遭受到市场冲击,濒临倒闭。长电科技开始“二次创业”。他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调整产品结构。当年,就将老产品产量大幅缩减,新产品片式器件扩能10倍以上。
紧接着,在国家产业政策、重大专项等支持下,长电科技立足自主创新,构思和布局技术和产品,引进高端人才,完善激励机制,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整合上下游企业,持续打造产业链。
经过几年努力,企业起死回生。集成电路封装WL-CSP、TSV、SiP三大主流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超小型分立器件上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如今,长电科技已拥有国家级技术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我国第一家高密度集成电路国家工程实验室,引领带动着我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2015年8月,长电科技凭借实力,成功并购了当时全球第四大封装测试企业新加坡的星科金朋,一举跻身世界半导体封测行业第四位,成为我国封装测试领域第一个实现“走出去”的企业。收购星科金朋,看中的正是他们在全球领先的先进封测技术以及高端客户资源,而收购完成后,两家合计专利将近3500项。
长电人说,“创新不是一味闷头求变,而是要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始终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
两化融合 百年老国企焕发新活力
走进无锡一棉的智能车间,湿热和嘈杂一如往常,但纺纱机前不见了成排的纺织女工,一名女工可看管30台机器。这个由9万多个传感器、28套信息系统组成的智能车间,可以实时监控生产状态、产品质量和能耗情况。无锡是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领先的技术,完善的产业链,为无锡一棉——这家有着百年历史、正处于负重爬坡中的国有企业进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去年,无锡一棉紧盯“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加快把企业打造建成一个生产设备互联互通、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传送自动化、产品信息可追溯、车间环境智能监控、资源消耗智能监控、设计开发与生产联动协同的智能化纺纱工厂。
10年前,每1万纱锭要用工300人,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缩减到100人左右。而无锡一棉通过对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只需要20人左右。络筒成品质量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大屏幕,可以让每一个员工根据产品实时监控来调整工作状态,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障了产品质量。
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纺织行业量大利薄、销量高利润少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如何增效?“通过技改上高端项目,优化管理提高效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有效方法。”无锡一棉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晔珺说。
正是由于重视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加速研发高档产品。现在,无锡一棉在行业中不仅技术领先,而且管理领先。通过全员参与精细化管理,仅去年一年,就压降了生产成本100万元。他们自主研发的高档面料虽然价格比同行高10%—15%,但由于质量过硬,很多国际一线大牌都成为了他们的长期客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