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然而过去很长时间“虽鸡犬相闻,却不相往来”。2015年10月,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一年来,三地初步实现人才引进互融互通、人才评价互认互准、人才培养共育共培、创新平台共建共享,三地高端人才轻松畅通流动起来。
人才引进互融互通
廊坊硕士轻松落户武清
今年36岁的廊坊人杜建科是机械设计专业的硕士生,他多次应聘高新技术企业,“希望攒足钱在大城市落户、买房”。去年12月,他在通武廊联合招聘平台发现了一家名叫三英精控的企业,这家位于武清的企业,无论是工作岗位还是薪资待遇,都令他心动不已。可是,一想到换工作后要面临户口、职称认定、养老保险转移等一系列衍生问题,他有些犹豫。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向武清区委组织部进行了咨询。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二话没说,立即决定到武清发展。
武清开发区三英精控大楼里,杜建科侃侃而谈:“根据武清人才引进政策,只要是硕士研究生,45岁以下就能落户,我的条件符合,公司也很支持,上班不到三个月,就拿到了天津户口。将来有了子女,都可以上天津户口,而且上学、就业还能享受天津市民待遇。”说起这些,这个平日里腼腆的理科生,忍不住抿嘴笑了起来。“来天津,当天就办完了职称互认手续,省去了复聘或重复确认的繁琐流程。”
按照武清制定的六个层次人才引进奖励标准,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杜建科,每月还能领到600元第五层次人才工作津贴。武清采取柔性引进方式,只要在武清本地工作,外来的人才都可参与人才登记评定,并不强求必须落户。
简单易操作的落户政策和灵活细化的人才补贴标准,不仅为想来武清工作的人才打消了后顾之忧,也为武清区内企业在外地招聘人才提供了更多筹码。北京诺禾致源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物基因类企业,来自北京、河北的员工比例高达90%,上到总裁,下至一线员工,全都享受不同层级的人才津贴和快速落户政策。“这项一到六层次的工作补助,四层次以上都能领取住房补贴呢。”一名员工兴奋地说。
今年,天津还将通过实施“北京中关村——天津自贸区——河北·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人才联动计划、加快实现京津冀医保异地联网结算、畅通京津冀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建立三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协调处理平台等举措,进一步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加速人才流动,促进京津冀人力资源互融互通。
人才培养共育共培
高技能人才可享受正高待遇
一位来自北京中关村企业的创业者,入选了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今年30岁的田仕林,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只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技术员,随公司搬到武清后,能入选天津市级的人才培养工程,不仅每年能领到3万元培养金,今后到廊坊、通州工作,还有望享受相当于正高级职称或博士后的奖励待遇。
“过去曾想过到周边工作、扩大公司业务,但是担心自己在武清获得的培养金迁到外地后失效,就一直没有动。现在不用担心了,新政策规定三地互认人才标准和奖励,我就可以在三地自由流动了。”田仕林显得有点激动。
2013年底,北京诺禾致源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员田仕林随公司搬入武清。3年多时间里,他专注于开拓前沿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性能计算在生命科学研究和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5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目前,他正在参与研究天津市重大科技专项(工程)项目,在天津生物信息学领域崭露头角。
为了鼓励、引导三地人才“动”起来,三地制定并实施了《通武廊区域人才互认标准》,对区域间存在差异的人才开发政策和认定标准进行了分层级等同化互认。各类人才在三地间流动,可按照三地制定的标准享受相应人才奖励政策。
更为可喜的是,对取得通武廊三地人力社保部门认定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在三地可以“一证通行”。通州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过去部分高技能人才由于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受限,享受的奖励待遇比较低,新政策规定,高技能人才凭技术能力在通武廊任意一地被认定为杰出人才,在三地间流动,可最低参照正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后经历给予认定,享受相应人才奖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