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实施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战略和打造“浙江制造”品牌作为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补齐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短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高收入之墙”的重要突破口。
2016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浙江省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浙江成为目前全国惟一获批的省份。
“十二五”期间,宁波的标准化工作实现了从实施技术标准创新向实施标准化全面发展的战略转变,工业标准化取得创新突破,宁波主持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216个,制定推广45项联盟标准、实施应用企业456家。
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胡海达表示,尽管宁波制造业标准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较快发展,但与深圳、杭州、青岛等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
据悉,宁波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将通过3年建设,到2019年,目标成为全国一流的制造强市。在胡海达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充分发挥标准生产力作用,积极抢占标准高地,扎实推进标准化战略,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
而根据《标准化规划》发展目标,宁波力争到2020年,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0项,为主制修订国家、行业(团体)标准150项,“浙江制造”标准100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的标准数量达到12000项。
此外,宁波计划建成宁波智造等标准专库,积极培育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提升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
事实上,标准化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领域,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中也逐渐体现出标准化的重要性。
中新网记者了解到《标准化规划》十分注重将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社会治理创新及公共服务供给。李国宏解释道,宁波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制修订,扩大标准覆盖范围,统筹城乡、区域标准,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宁波相继成立了体育、养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11个领域市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时《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规范》、《人身保险服务规范》多个地方规范全国首发,积极通过标准化工作创新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向社会公众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