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托里“互联网+”让乡土人才步入“现代化”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3-29

  高效率的现代化绣花机在一双双巧手下欢快的跳跃着,绚烂的花布将绣花的哈萨克姑娘们衬托的更加美丽动人,3月27日,托里县乌雪特乡刺绣合作社里,工人们飞针走线的忙着刺绣,身后的哈萨克族刺绣物品琳琅满目,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哈萨克族刺绣源于生活的民间艺术,也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的产物。更是哈萨克族服饰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一种装饰工艺,小到哈萨克族的衣服、裙子,鞋帽、帕包,大到床炕上、室内的挂毯、帷帐等都点缀着哈萨克族妇女的精湛绣品。在托里这座小城中,全县从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农牧民已达3000余名。

  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逐渐走进了哈萨克族的刺绣,使哈萨克族刺绣改变了一针一线的手工缝制方式,突破了哈萨克族刺绣长期应用于自给自足的游牧生产生活,作品呈现出商品化趋势。

  提到现代网络,乌雪特乡刺绣合作社最年长的绣娘阿斯古丽·热衣汗激动地说道:“我们乡里这个大电视太神奇了,我们想学什么样的刺绣,想要什么样的花纹,只要输进去就能找到,太方便啦。”就在前不久,阿莱的汉族好朋友要结婚了,她下班后自己通过远程教育系统搜索“囍”字的绣花枕头,按照教程很容易就学会了。将这么精美的刺绣当做新婚礼物,怎能感受不到美好的祝福呢!

  富有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品和服装越来越受当地妇女的喜爱,此外,乡镇府还积极探索“农户+合作社+网店”的生产营销模式,通过在网络平台开网店、微店,逐渐打开了哈萨克族刺绣市场销路。

  近两年,托里县在哈萨克传统手工刺绣的基础上,充分结合高生产效率的现代化绣花机,大力发展民族刺绣产业。每年定期开办缝纫刺绣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的职业技能,拓展就业渠道,为农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乡土人才,也为托里县实施“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训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申请项目资金550万元建成哈萨克工匠园,以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抓手,以促进农牧民增收、培养乡土人才为目标,把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加工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主攻方向之一,积极组织动员农牧民开展刺绣、花毡、铁艺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增加收入。预计建成后可保障30名创业人员实现创业,带动150余名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同时利用远程平台、微信平台学习和培训,培养1000名乡土人才。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