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区产业招商扬帆起航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3-31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抓手,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后劲所在。要想在经济指数“这边独好”的重庆脱颖而出,取决于在全国的享誉度,取决于在海内外客商中的认知度,更取决于面向世界的开放度。对投资者而言,区域招商引资的政策和导向更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生存的空间。围绕产业进行招商早已是各地共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产业发展方向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区域产业招商格局,将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升级。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近年来,重庆高新区的产业招商格局正凸显出积极变化,对意欲选择重庆高新区的投资者而言,可谓条条利好。 背景:三块金字招牌凸显机遇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从最开始电子信息、新医药及生物医学工程、先进制造业,已经优化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新媒体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副局长王奉波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这样的调整,基于三大原因。一是国家寄予的厚望,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便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其次,从全市环境来看,到去年底,重庆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超过2700亿元、增长50%以上。“高新区在战新产业领域一直是全市标兵,我们的产业招商,战新产业的比例几乎可以说是逐年翻番。”王奉波说。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高新区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升至35%,高技术服务业保持20%以上增速。另外,国家已批准重庆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高新区为主体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同时高新区还划入了国家自主贸易试验区的范围,三块“金字招牌”蕴含的机遇将在“十三五”同步发力。

  突破:招商政策扶持现三大变化 “当前,各种新的经济‘符号’不断出现,互联网+、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这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王奉波认为,这些也决定了高新区的产业招商扶持政策必须作出调整,重心将越来越多地向人才、研发、科技资金的配套等方面转移。 王奉波解读了高新区产业招商扶持政策的三大变化。 首先是从“硬扶持”变为“软扶持”。从过去一味强调对产值、土地等硬实力进行扶持,转到了对人才、创新研发等软实力的扶持。“我们的招商扶持政策还在不断优化,对于企业软实力的扶持比例,将很快突破50%。” 其次是从“前端扶持”变为“后端扶持”。过去是只要企业一来,就会给予土地、资金等扶持,现在则倾向于在企业落地后出了研发成果、形成了人才梯队后再给予大力扶持。 那这样的变化是否会打击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不会,这样的变化将让我们的扶持更为精准,一些产能落后、含金量低的企业就不会再获扶持,逐步淡出市场。”王奉波说,高科技企业尤其是如台联电、睿思科技这样的研发型企业,以及京东、阿里这样的电商企业,他们普遍崇尚轻投入、轻资产、高回报的新盈利模式,并不会过于看重前段的扶持,他们更看重未来3-5年内区域所基于的孵化平台、创新环境、人才培育方面的扶持力度。“在这方面,我们的优势比较明显,我们已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82个,现有3个国家级孵化器、8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种子基金、‘渝新券’已成为全市先行先试的‘样板’。” 第三,是扶持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以前是纯粹财政硬补贴,政府没有股权,政企互动积极性不高,企业也担心政府招商完成就不闻不问。现在则有了政府以股权参与投资的扶持方式。这样一来解决了政企多个痛点,比如实现了企业股权多元化,国有投资的加入对企业形象提升较快,这也是无形资本;第二对政府而言,投资入股更有责任感,必须与企业共进退。“企业对这样的方式十分支持。”王奉波说。 扶持政策的变化对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是立竿见影。数据显示,高新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优势产业集群规模已达285亿元和125亿元,石墨烯新材料确立全市行业龙头地位,物联网产业产值达55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速达40%以上,现代商贸物流业聚集8大百亿级市场,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成长为新的增长点。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