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对南宁发展的要求,结合南宁实际,我市制定了《南宁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在“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将积极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全域旅游示范建设,初步建成服务全国、对接东盟、面向世界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与国际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不断增强首府旅游业的支撑力、辐射力和先导带动作用。
深化升级“中国绿城”
《规划》中确定,“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立足广西、辐射大西南、融入南亚东南亚,以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为内在驱动力,以中国—东盟联动、区域协作为旅游发展外部推动力,整合南宁自然、人文、产业经济等泛旅资源,以绿色发展为主脉,以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东盟风情”“壮乡歌海”“养生之都”三大产品品牌,深化升级“中国绿城”,逐步将南宁建设成为以东盟为独特符号,以商贸会展、健康养生与文化休闲功能为支撑的复合型旅游都市,打造服务全国、对接东盟、面向世界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旅游门户城市、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国际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
围绕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与国际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依托新的交通格局和城市规划,在《南宁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五大片区”发展布局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绿城”深化建设,增强休闲、养生、度假功能,进一步优化构建“一核三廊三区”的旅游业总体布局。
发展格局
建设十大旅游产业集聚区
《规划》中提出,在“一核三廊三区”的空间架构下,整合邕江两岸、环大明山等重点区域优势资源,通过集约利用土地、驱动政策创新、集聚重大项目等,在全市重点建设一批旅游产业集聚区,率先实现旅游要素、资本的集约化利用与产业全链条延展,加大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品业态创新,全面提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与生产力。
涵盖西起托州大桥、终点至六律大桥的邕江两岸地区,上游联动扬美古镇。结合“中国水城”建设工程,整合邕江两岸的旅游资源,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加快沿江旅游产品建设和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沿江旅游休闲与服务功能,建设国际化邕江文化休闲旅游带,形成南宁旅游的黄金水脉与城市休闲中轴。打造沿江重要节点,集聚旅游休闲功能组团。丰富提升邕江两岸东盟文化体验游(以东盟文化旅游项目为主,延伸至会展中心、使馆区,联动南岸万达茂等)游览内容和服务品质,积极推进核心区段滨水休闲游(南湖、民歌湖等滨水休闲产品提升,老口航运枢纽、邕江与18 条城市内河打通等水网工程)、老城商贸文化游(兴宁路一带历史街区、中山路提升改造等)、扬美古镇体验游、五象新区文化艺术游、八尺江民俗风情游等重要节点开发,差异化形成镶嵌在邕江两岸的旅游休闲组团。挖掘沿江特色文化,提升母亲河形象。依托沿岸的陈氏宗祠、邕江古城墙、雷沛鸿故居、雷经天故居、灰窑田贝丘遗址等文化古迹,打造文化旅游项目载体,打造有故事的文化河。打造体验式旅游码头。新建青山、民生、蒲庙、扬美、太阳岛等旅游码头,改造亭子码头、陈东码头、上尧码头等,融入特色文化,提升码头休闲功能,加强水体和水岸娱乐开发,实现“一码头一主题”的体验式产品打造。水陆并举开辟黄金游线。开通邕江游艇、游船与“水上巴士”,陆路结合轨道交通设置公交换乘枢纽。在不破坏邕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进建设自行车道和滨水步道,科学完善停车设施,营造便利的交通体验条件和良好的亲水环境。引入文化休闲设施,做好主要桥梁景观美化、亮化。提升三津郊野公园、民生广场、江滨公园、邕州老街等,积极引入休闲广场、郊野公园、渔人码头、体育公园等大型文化休闲设施。做好邕江大桥、南宁大桥、五象大桥等主要桥梁造型与外观修整,加强景观美化与夜景亮化。加强邕江生态系统保护。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开发建设中保持沿江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加强邕江沿岸生态系统的恢复、维护和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