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雄安,南有大湾。今年春天,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上被画了两个圈,这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级的战略规划中,东莞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在这即将形成的新格局下,有观察者认为,在大湾区里的11座城市中,东莞可能受益最大;也有观点认为,大湾区城际交通的发展和港深辐射力的增强,将会弱化东莞与港深的关系。
东莞市委市政府方面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东莞实现更高水平发展难得机遇,也是东莞打造更高水平发展“升级版”的重要平台。东莞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脊梁”是制造,而东莞是国际制造名城,将借此契机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产业市场化、环境国际化,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制造中心。东莞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共建、生活配套等方面加强与粤港澳城市的对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区域经济学专家陈鸿宇认为,大湾区经济的融合对接并不仅仅体现在“硬件”上,“软实力”的对接也很重要。如香港澳门的资源分享、金融货币的流通、产业政策之间的贯穿、行政惯例体制的融合等。另外,湾区城市还应着重打造信息交流的平台,建立整个湾区共享的库。
专家 观点
政府应减少行政权力的干预,更多让市场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参考其它湾区城市群的网络建设,它们之间是通过城市联盟、市长会议等方式打破行政边界壁垒,构成一个体制和机制,发展大湾区交通事业。
城市定位
珠三角“中枢引擎”
东莞兴于制造又不止于制造,是承接广州与深圳的创新轴,外向型经济优势与佛山内源经济互补,制造能力在向惠州、江门等地辐射。
广州、香港等高校的科技研发,需要通过产业化确定“价值”;深圳再异想天开的创意,需要有相应制造能力的城市将“梦想”制造成“实物”。
惠州、江门等城市,需要制造能力在更高梯度的城市带动;而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核心城市之一”,可以分别满足这些城市的需要,制造深圳设计的智能产品,收广州发来的单,对接湾区高校科研和人才资源;部分产能可以向惠州、江门等地转移;在佛山不够强势的外向经济上错位发展;香港的金融还可以引入东莞,帮助企业“倍增……在“天团”中起到连接不同城市“中枢引擎”的作用。
穗莞深、佛莞惠等城际轨道以及赣深、深茂等铁路在规划建设,全面对接深圳、广州等城市轨道交通。
加快打通与深圳、广州等城市及市内各镇街(园区)之间的断头路,进一步强化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
内通:全市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东莞划分为六大片区,包括: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水乡新城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和东南临深片区。其中,松山湖片区以松山湖(生态园)为中心,水乡新城片区以水乡新城为中心,滨海片区以滨海湾新区为中心,东南临深片区以塘厦镇为中心,东部产业园片区以常平镇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