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奠定人才基础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4-20

  根据人才薪酬、岗位、贡献直接评定人才,对用人单位积极引才给予补贴,众创空间建设可获最高500万元补贴,台湾青年创办企业可享最高300平方米创业场所场租补贴……去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发布首个综合性人才政策,为来自贸试验区创新创业的人才和企业送上一份厚礼。“厦门自贸片区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改革创新高地,也应该是人才高地。”厦门自贸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部署,扎实完成省、市赋予的各项创新试验任务,厦门自贸片区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启动了引进海内外专才和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相关工作,以构建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体制外的高层次人才进入自贸委干部队伍。越来越多国际化、高端化、復合型人才加入到厦门自贸片区的建设管理队伍中,为增强厦门自贸片区人才竞争力、率先形成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案例1

  创新人才机制引进海内外专才

  随着厦门自贸片区发展不断升温,对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2015年8月,一则特殊的招聘启事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这则招聘启事来自厦门自贸片区,公开招聘5个职位,分别是航运物流高级主管1名、国际贸易高级主管1名、金融创新高级主管2名和法律高级主管1名,人才年薪最高可达50万元。

  高薪招聘海内外专才,反映出了厦门自贸片区吸引人才落户厦门,服务厦门发展的决心。从发布公告到签约到位,歷时两个半月,厦门自贸片区从海内外180多名应聘者中选拔出4名符合国际化、专业化、高层次特点的优秀人才,其中有的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和海外工作经验,有的在世界500强外资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职位。在引才决策、资格条件设置、具体操作等环节全程由自贸委主导,真正实现自主引才。同时,厦门自贸委打破常规,在考试方式、评价标准、薪酬机制、任用方式方面坚持市场化导向。

  2016年4月和11月,自贸委组织开展海内外专才试用期满转正考核及年度考核工作。4名专才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作为专业人才,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研究性工作,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研究报告和决策建议,成为岗位上的“参谋智囊”。作为曾经的企业管理人员,他们熟悉企业运作,更加理解企业诉求,在工作中善于站在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找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平衡点。与此同时,专才的努力也把服务的理念更多地引入到政府管理中,推动了政府管理工作的改进,提高了效率。此外,他们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念以及不同的行为习惯,对用人单位塬有的工作环境造成了冲击,“鲇鱼效应”初步显现。

  为了更好地留住海内外人才,进一步便利厦门自贸片区内企业相关人员、国企高管、海外人才等各类人员出入境、工作証、居留証等相关手续的办理,由市委组织部和自贸委牵头,召开自贸片区内各类人员出入境管理便利化措施专题会,协调市台办、人社局、外侨办、国资委、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等部门,梳理形成《关于推动自贸区内各类人员出入境管理便利化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初,公安部推出《关于实施支持福建自贸区建设有关出入境政策措施的通知》,赋予我省1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其中7项政策厦门自贸区可享受,7项之中有4项为支持引进海外人才的出入境政策。2016年4月1日正式启动相关受理工作。2016年4月19日,在自贸片区工作的丹麦人亨利·安克成为厦门警方受理的首个申请5年有效期工作类居留许可的外籍人员。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各项出入境政策进展顺利,为我市自贸片区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案例2

  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

  2016年9月,厦门自贸片区首个综合性人才政策——《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关于进一步激励自贸区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出台,政策聚焦自贸试验区急需重点紧缺产业,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吸引“双创”人才落户自贸试验区、加大自贸试验区台湾人才引进力度、完善自贸试验区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为来自贸试验区创新创业的人才和企业送上厚礼。

  被称为中国航空维修业“黄埔军校”的厦门太古飞机维修也碰上“烦恼”——海内外同行高价挖人。而如今太古的烦恼减轻了许多,因为《措施》中根据自贸试验区产业需求制定了《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目录》,而航空维修人才被列为11类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之一。

  记者看到,这份《目录》涵盖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的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信息服务、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和航空设备维修、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等11类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根据《措施》,符合《目录》的企业,其聘任中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或者以智力引进、兼职挂职、项目开发、人才派遣等合作方式柔性引进产业人才,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薪酬补贴,从而有助于吸引集聚高端产业人才来自贸片区创业发展。

  《措施》的一大突破是对企业的引才个税补贴和薪酬补贴制度,从传统的“奖人才”变为“奖企业”,按引进人才的个人所得税返还奖励给企业,鼓励企业给人才发高薪。对于企业聘任年薪(税前)30万元以上、担任中层以上技术或管理岗位的新引进人才,将可按人才工资薪金所得两年内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企业引进人才一次性薪酬补贴﹔对于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则直接按人才薪酬的20%补贴给企业,最高补贴15万元,用于企业支付人才薪酬、猎头费用、租房补贴等方面的消费支出。

  “英雄不问出处”,隻要企业肯给人才高薪,政府就会给奖励,这改变了传统的唯学歷、唯职称的弊端,以薪酬、岗位等市场化指标评价认定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人才的活力,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尊重和实现。“对症下药”直接降低了企业引才用才的成本,既提高了人才政策的实效,又恰到好处地发挥市场的“指挥棒”作用。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