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加速迈向“梦想之城”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4-26

  1.19万亿,这是去年武汉的GDP数据。

  这个数据,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九、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居第一方阵。

  这个数据,对全省经济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达36.88%。

  成就来之不易。多年前,由于经济总量始终徘徊在全国城市10名以外,在中国区域版图上,武汉一度“黯然失色”。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为目标,武汉一路奋起直追,在中部率先跻身“万亿俱乐部”,捧回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等多个“金字招牌”,强势走上复兴之路。

  实体经济加速成长

  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

  江夏金港,上汽通用武汉工厂,机器手在流水线上来回挥舞,上料、焊装、喷漆、总装……平均每60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

  这里,是通用公司全球最好工厂。

  去年9月,一期第50万辆汽车下线,从投产到下线,仅19个月;今年4月,总投资75亿元的二期投产,从开工到投产,仅26个月。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乡野。2011年底,武汉在此启动新区规划。如今,以上汽通用武汉基地为核心,5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扎堆,产值已超过600亿元。

  金港之变,正是武汉产业巨变的一个缩影。

  5年前,武汉市只有汽车一个千亿产业,工业总产值不仅远不如京沪、青岛、沈阳,甚至面临被中部兄弟城市赶超的危险。

  实业不振,谈何复兴?武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发展关键在工业,必须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工业倍增”率先启动。6个新城区和3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各建一个工业倍增发展区,作为新的工业主战场。5年间,武汉工业版图扩容200平方公里,为过去的近4倍。

  筑巢引凤,引来项目云集。南车北车江城会师,通用、雷诺、比亚迪强势入驻,联想、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争相抢滩……5年间,武汉工业投资累计突破1.15万亿元,跃居全国前列。18个50亿元以上项目相继投产,为武汉经济带来源源活力。

  这5年,平均每一年,就诞生一个千亿产业。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五大千亿产业昂然崛起,拼绘武汉新的产业版图。

  工业向上的态势,打开城市跳涨空间。

  2014年,武汉GDP总量突破万亿元,成为中部首个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2015年,武汉工业增加值达1.2万亿,基本实现“五年倍增”。这一年,武汉GDP排名来到全国城市第八,创下近30年来最好位次。

  三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新动能带来有质量的增长

  近年来,尽管汽车、装备制造、食品烟草等产业发展迅猛,但武汉仍充满危机感:动能转换,产业接续,下一个着力点在哪里?

  着眼未来,武汉构建产业迭代体系,设立首期102亿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126亿元,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中,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作为未来10年乃至20年后的产业重点。“打造万亿级产业,确保产业发展不空心,动能输出不断档。”

  在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布局光电子、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创新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去年3月,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落地光谷,这是武汉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未来将建成全球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海量手机、电脑将用上武汉造“中国芯”。

  同样在光谷,投资160亿元的华星光电,连同武汉天马,代表世界可量产显示技术最高水平,主攻中小尺寸显示屏;加上联想、长飞、邮科院、华为、富士康等终端通信企业,短短几年,从“芯”到“屏”,再到智能终端,信息产业新动能闭环成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在生命健康领域,随着光谷生物城企业总收入跨入千亿关口,二妃山下,一个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的新兴产业集群,已然形成。其中,八成以上为创新型生物企业,产业后劲不可估量。

  在智能制造领域,武汉已云集美的智能、武船、武重、华中数控等多家企业,“武汉智造”叫响全国。

  产业接续,脚步不歇。以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起点,大武汉,正超前谋划未来产业。

  航天产业,逐步圆梦。前天,总投资1500亿元的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正式开建,3家企业签约入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寄望,到“十三五”末,引来100至150家企业入驻,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量子通信,迎面走来。去年,武汉签约量子保密通信“武合干线”项目,成为重要枢纽中心。

  无人驾驶,抢得先机。全国首批“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于去年底,落户江城。

  武汉寄望,5年内,高新技术产值达1.7万亿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