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太原市深入贯彻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型综改示范区为引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两个走在前列”。一季度,全市经济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呈现出二、三产业双轮驱动,传统产业与非传统产业共同发力,财政收入与支出双双增长,市场消费与对外贸易共同发展,物价指数与先行指标稳步趋好等积极特征,经济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延续了近三年来持续稳定增长的总体态势。
一、经济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
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10.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增速比上年全年(7.5%)加快0.2个百分点。
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经济发展。一季度,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5亿元,增长0.8%,增速比上年同期(4.0%)减缓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6.96亿元,增长5.7%,增速比上年同期(7.5%)减缓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9.29亿元,增长8.7%,增速比上年同期(9.5%)减缓0.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9%和76.0%,分别拉动GDP增长1.84和5.86个百分点。
二、农业经济小幅增长
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增速比上年全年(2.9%)减缓1.9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2.72亿元,增长1.8%;牧业产值4.33亿元,增长0.1%;渔业产值0.01亿元,增长4.6%。
小麦长势良好。全市小麦播种面积71.00公顷。温度、土壤等条件较为适宜,目前小麦长势良好,一类、二类苗占比达80%以上,与上年基本持平。
肉类总产量1.37万吨,下降5.0%;禽蛋产量0.68万吨,增长2.3%;牛奶产量2.53万吨,下降4.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势平稳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5.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增速比前2个月(7.1%)减缓0.7个百分点。
从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增加值21.52亿元,增长1.0%;省属企业增加值61.07亿元,增长15.2%;市属及以下企业增加值72.49亿元,增长5.3%。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87.96亿元,增长9.3%;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66.42亿元,增长3.8%。
从主要行业看,10大行业中增长的有7个:通信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钢铁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燃气生产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的有3个: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主要运行特点:
1、非传统产业是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柱力量
一季度,非传统产业增加值95.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1.5%;增长6.8%,增速比前2个月(7.3%)减缓0.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6个百分点。
2、传统产业保持增长
一季度,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59.6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8.5%;增长5.7%,增速比前2个月(6.7%)减缓1.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
钢铁行业增速加快。钢铁行业增加值23.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5.4%;增长5.9%,增速比前2个月(5.2%)加快0.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7个百分点。煤炭行业两位数增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21.4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3.8%;增长10.6%,增速比前2个月(13.8%)减缓3.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
3、装备制造业缓速增长
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4.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1.7%;增长9.5%,增速比前2个月(9.2%)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19.9%)减缓10.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
其中,通信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增加值48.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1.3%;增长2.7%,增速比前2个月(4.0%)减缓1.3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32.5%)减缓29.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
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较快增长
一季度,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10.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5%;增长30.8%,增速比前2个月(36.4%)减缓5.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
四、建筑业产值增幅放缓
一季度,全市建筑业总产值297.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增速比上年全年(17.6%)减缓8.6个百分点。
从施工地域看,省内产值125.09亿元,下降4.1%;省外产值172.77亿元,增长21.0%。
从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产值155.33亿元,增长14.6%;省属企业产值38.69亿元,下降11.6%;市属及以下企业产值103.84亿元,增长10.6%,中央、省属、市属及下企业产值比例为52.1:13.0:34.9。
从行业看,房屋建筑业产值103.97亿元,增长12.0%;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160.57亿元,增长10.5%;建筑安装业产值20.94亿元,增长10.4%;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产值12.38亿元,下降13.1%。
从企业看,全市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21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40家,增长13.0%,其中有工作量的企业897家,增加135家,增长17.7%。
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波动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39.5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2%,速度比前2个月(7.4%)回落10.6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6亿元,下降56.1%;第二产业投资23.27亿元,下降41.1%,其中,工业投资22.98亿元,下降41.3%,降幅比前2个月(下降48.2%)收窄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14.89亿元,增长13.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1.55亿元,增长44.5%,增速比前2个月(28.0%)加快16.5个百分点。
从隶属关系看,央属投资12.25亿元,增长19.6%;省属投资12.24亿元,下降33.5%;市属及以下投资115.03亿元,下降0.4%。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60.19亿元,增长10.1%;非国有投资79.33亿元,下降11.4%。
主要运行特点:
1、第三产业投资两位数增长
一季度,第二产业投资23.27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6.7%,比上年同期(27.4%)下降10.7个百分点;下降41.1%,下拉全市投资速度1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22.98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6.5%,比上年同期(27.2%)下降10.7个百分点;下降41.3%,下拉全市投资速度11.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投资114.89亿元,增长13.1%,增速比前2个月(30.2%)减缓17.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投资16.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1.55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1.3%,比上年同期(34.3%)提高17.0个百分点;增长44.5%,增速比前2个月(28.0%)加快16.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5.1个百分点。
2、央属投资领先增长
一季度,央属投资12.25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8.8%,比上年同期(7.1%)提高1.7个百分点;增长19.6%,增速比前2个月(12.6%)加快7.0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投资22.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
省属投资延续下降走势,完成投资12.24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8.8%,比上年同期(12.8%)下降4.0个百分点;下降33.5%,降幅比前2个月(下降28.9%)扩大4.6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市属及以下投资115.03亿元,下降0.4%,速度比前2个月(13.2%)回落13.6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投资增速0.3个百分点。
3、国有投资较快增长
一季度,国有投资60.19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43.1%,比上年同期(37.9%)提高5.2个百分点;增长10.1%,增速比前2个月(0.1%)加快10.0个百分点,高于非国有投资21.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8个百分点。
非国有投资79.3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6.9%,比上年同期(62.1%)下降5.2个百分点;下降11.4%,速度比前2个月(12.0%)回落23.4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投资增速7.0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76.97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5.2%,比上年同期(63.1%)下降7.9个百分点;下降15.4%,速度比前2个月(9.8%)回落25.2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投资速度9.6个百分点。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持续加大
一季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95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7.2%,比上年同期(8.5%)提高8.7个百分点;增长94.7%,增速比前2个月(3.7%)加快91.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8.0个百分点。
六、市场消费增长平稳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82亿元,增长6.2%,增速比上年全年(8.1%)减缓1.9个百分点。
从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1.65亿元,增长5.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17亿元,增长42.1%。
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94.44亿元,增长6.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2.38亿元,增长2.8%。
主要运行特点:
1、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继续增长
一季度,合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的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1%、17.3%和12.2%,共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个百分点。
2、中西药品类商品消费较快增长
一季度,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20.13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8%;增长13.1%,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6个百分点。
3、家用电器类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
一季度,限额以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4.36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4%,增长37.9%,增速比上年全年(12.2%)加快25.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个百分点。
4、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下拉作用明显
一季度,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62.5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下降11.5%,速度比上年全年(4.8%)回落16.3个百分点,下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个百分点。
5、石油及制品类零售持续低迷
一季度,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15.89亿元,下降8.1%,降幅比上年全年(下降8.8%)收窄0.7个百分点,下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4个百分点。
七、旅游经济持续发展
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2.98万人次,增长4.3%;国内游客1113.67万人次,增长13.2%。实现旅游总收入132.75亿元,增长13.6%,增速比前2个月(14.1%)减缓0.5个百分点,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32.05亿元,增长13.6%;旅游外汇收入0.11亿美元,增长4.3%。
八、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
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221.34亿元,增长23.8%,增速比前2个月(26.3%)减缓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40.13亿元,增长20.9%;进口总额81.21亿元,增长29.1%。
在出口总额中,占全市出口总额75.5%的机电产品出口额105.80亿元,增长17.1%;占19.9%的钢材出口额27.93亿元,增长34.8%(其中:不锈钢材出口额26.22亿元,增长70.8%);占1.0%的金属镁出口额1.43亿元,增长45.9%;占0.1%的焦炭出口额0.20亿元,下降54.6%。
实际利用外资降幅扩大。一季度,全市新批准设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户。实际利用外资额0.07亿美元,下降94.3%,降幅比前2个月(下降81.1%)扩大13.2个百分点。
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增长
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增速比前2个月(11.3%)减缓7.2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4.54亿元,增长37.2%,增速比前2个月(66.1%)减缓28.9个百分点。
十、CPI累计涨幅相对温和
3月份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1.5%,涨幅比2月份(0.6%)扩大0.9个百分点。一季度CPI平均上涨1.8%,涨幅比前2个月(2.0%)回落0.2个百分点。
八大类消费价格“五升三降”。上涨的有:医疗保健类上涨112.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4.3%,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8%,居住类上涨1.0%;下降的有: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衣着类下降0.3%,食品烟酒类下降1.0%。
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21.4%,涨幅比前2个月(21.7%)回落0.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22.0%,涨幅比前2个月(22.1%)回落0.1个百分点。
十一、其他要素指标
1、工业用电量增速持续加快
一季度,全市用电量60.28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8.0%,增速比前2个月(5.7%)加快2.3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用电量0.46亿千瓦时,增长3.4%;第二产业用电量37.85亿千瓦时,增长11.4%,其中工业用电量36.86亿千瓦时,增长11.8%,增速比前2个月(8.4%)加快3.4个百分点,建筑业用电量0.99亿千瓦时,下降2.1%;第三产业用电量12.32亿千瓦时,增长3.7%;居民生活用电量9.65亿千瓦时,增长1.3%。
2、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
截止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1689.89亿元,比年初增加619.92亿元,增长5.6%,增速比上年同期(2.0%)加快3.6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10493.01亿元,比年初增加389.98亿元,增长3.9%,增速比上年同期(2.9%)加快1.0个百分点。
3、铁路货运量降幅收窄
一季度,太原地区铁路货运量856.73万吨,下降9.3%,降幅比前2个月(下降14.4%)收窄5.1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一季度全市经济增速小幅抬升,实现了良好开局,尽管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但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基本面和支撑力仍然较好。
一是经济增速持续运行在较快增长区间。主要经济指标近三年一季度平均增速在全省位次较为靠前。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等4项指标平均增速在全省居首位,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2项指标平均增速居第2位,对全省经济增长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物价指数和先行指标稳步趋好。CPI累计涨幅今年以来持续回落,一季度涨幅比前2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延续了上年以来的上行走势,一季度增长11.8%;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指数今年以来一直处于20%以上的较快增长区间;铁路货运量降幅进一步收窄至个位数区间。
二是经济运行效果有所改观。城镇就业基本稳定。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6万人,其中创业带动就业0.56万人。1.05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7%。财政民生支出获得较好保障。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7.2%。其中,节能环保支出增长364.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52.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42.6%,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9.1%,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15.3%,教育支出增长10.7%。
三是经济稳步向好的潜力仍然具备。重点工业企业产值逐步回升。一季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5.0%的10家企业中9户产值实现增长。新增长动能继续发挥积极作用。随着阳煤太化新材料园、古交兴能电厂三期、江铃重汽整车及发动机等项目的投产达效,轨道交通电务装备制造基地、龙信自可控产业园、华润城市综合体等项目的落地建设,必将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消费市场潜力释放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四是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所回暖。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出现持续改善迹象,主要经济体延续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有所改善,基于此IMF上调了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数据,预计增长3.5%;从全国看,我国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9%,铁路货运量增长15.3%。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8%,连续6个月保持在51%以上。2016年下半年以来,PPP项目落地速度明显加快,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中长期发展潜力巨大。从全省看,在煤炭等行业向好发展的带动下,积极变化逐步增多,经济增速明显回升,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速度分别比上年全年加快1.6、4.7、3.3、17.8个百分点。
当前,既要看到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积极因素逐步积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稳步趋好等有利机遇,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仍存着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投资延续低迷走势,市属及以下投资下滑,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稳定增长的局面尚需努力;二是非传统产业主导行业拉动作用减弱,传统产业补位作用不强,规模以上工业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三是汽车、石油及制品类等商品消费低迷,新兴消费业态拉动作用较小,市场消费稳步向好的趋势尚未形成。
下一步,应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目标意识、导向意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有机结合,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全力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扎实有效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有安全隐患的煤焦冶电企业,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分类实施去库存,多种渠道降低商业写字楼库存。加强企业债务自我约束,建立完善现代资本市场,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和方式,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大力推广减税降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等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帮助扶持,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着力补齐脱贫攻坚、创新创业、生态环保、民生事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二是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深入推进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要利用好综改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机遇,管理、支持和服务好综改示范区建设。借鉴国家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创造改革创新发展新优势。抓好招商引智工作,力争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一批高质量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聚集先进要素的政策洼地和发展高地,引领推动全市改革创新发展。
三是统筹推进非传统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的稳定性。围绕振兴实体经济的要求,坚持做大做强非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以创新驱动为主动力、转型升级为主引擎,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提升以煤机制造、轨道交通、载重汽车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水平和配套水平,加快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的运用。支持一批主业突出、带动作用大、品牌效应好的大企业大集团成为行业领头羊,支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行业中坚。
四是积极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充分挖掘消费增长的潜力。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培育壮大家政服务、健康养老、文化休闲、教育培训、旅游健康等服务业态,大力推广“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流通规模持续提升,外贸增长持续提质,电子商务持续提速,抓好创业创新、晋品晋享、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特色街区、老字号振兴等示范工程,切实改善消费环境。
五是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有效发挥投资引领转型的积极作用。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基础支撑能力、破解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瓶颈,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引进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重点抓好以阳煤太化新材料园、江铃重汽整车及发动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太钢大明不锈钢深加工等项目的投产达效,加快推进中车地铁机车、太原国家级轨道交通设备检测中心、大德石墨烯、红星美凯龙爱琴海城市综合体、华侨城等项目的落地建设。大力推广PPP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夯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