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区委召开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总结分析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研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区委书记刘东豪在会上提出,要全力打造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政府尤其是公务员队伍要有创新发展意识。巧合的是,在上周的通济时评中,我们也提到,在禅南顺的竞合当中,比追赶更重要的是创新发展意识。
如何激发公务员队伍的创新发展意识,不仅需要培育一种氛围,更需要发挥管理和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作用。
近期,笔者在与禅城多个部门的接触中发现一种“怪现象”。有部门负责人反映,一些项目成为重点工作之后,上级经常以督导的形式催促进度,让人喘不过气来。乍一听,这是一个挺好的现象,说明政府对重点工作抓得紧,有发展的紧迫感。但接下来话锋一转,却引人深思:因为督导过于严格,部门即使有创新设想也不想、不敢再往上汇报,只能局限在部门内先行探索。
必须说明一点,讲述这种现象的干部并不是不想干活,不是认为重点工作不重要,而是更希望把事情干好,甚至谋划一些创新工作。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格局,一是频繁的督促让部门“疲于应付”,更难集中心思干活。二是创新需要时间,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用单一的进度来衡量确实难以体现其工作的努力与成效。
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是如何实现科学管理的问题。行政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近年来,向企业和市场学习,提升服务效率,是各地政府改革的一大潮流。于是有很多企业管理理念被引入行政管理之中,一些新方法新工具的应用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效率,但也出现了一些机械与僵化复制的苗头。
有一些部门尤其擅长画图表,每一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规划了一个全流程图表,从立项第一天开始抓起,从每周一报细化到每天一报,不断催促责任部门提交材料,文来文往,热火朝天。表面上,这些人员每天都很忙碌,勤勉工作,但对实际工作的质量却几乎一无所知,甚至毫不关心,这其实更是一种怠政。
当然,这并不是说过程管理不好或者不重要。之所以列举这种现象,只是为了说明,行政管理需要有更加科学的设置,比如在既有的工作时限内,合理调整考核的频次和周期,创造一种鼓励干事创新的氛围,给做事干活的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尽管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但很多事情必须等待时间去累积,机械地追求单一进度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
近段时间,为鼓励干事创新,不少地方推出了“容错”机制的探索,激励公务员队伍的创新意识。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很明显,仅有“容错”的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属于事后保障机制,如果公务员队伍疲于奔命、连“犯错”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容错机制也只是空摆设,因此,更需要把管理前移,形成激励公务员队伍创新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