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我市“鸿雁计划”启动实施大会上,曾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余年的美国马里兰药学院博士蒙敏站上讲台,向百余海归人士分享了在渝创业的经历。
蒙敏是首批受“鸿雁计划”资助的海归,按该计划我市将用5年时间引才5000至1万名,实现高端人才在渝聚集。
海归来渝超半数是看中发展机会
“鸿雁计划”的出台引发我市各类高端人才,尤其是海归人才的热议。海归人才在渝就业创业现状如何?需要怎样的扶持和帮助?我市如何为海内外英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结果显示,海归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中部和西部城市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
去年,市人力社保局向我市的海归人才发放了问卷调查表,调查显示,在渝工作的海归人才中,工作单位性质为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的最多,达到了62.5%;其次为企业,占22.3%,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海归占比最少,为5.63%。
来渝工作的途径方面,经朋友推荐或个人联系的达到45.5%,其次为通过政府引才平台来渝,占26.8%。
为何来渝工作?53.6%的海归人才表示,主要是看中这里的发展机会,其次是因故乡情结和感情因素,占38.4%。
记者从该调查结果中还看到,58.9%的海归人才认为,我市需要提高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奖励水平,50.9%的海归人才表示政府应加强政策激励力度。
“鸿雁计划”提高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
我市出台的“鸿雁计划”将引进人才分为3类并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其中最高可获200万元奖励。这一政策的出台,引来我市海归人才的普遍叫好。
今年1月回渝发展的蒙敏表示,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是吸引人才跳槽的两个重要因素。过去,很大一部分海归人才来渝,是出于事业发展和报效家乡的双重考虑,“鸿雁计划”的出台将提高海归人才的实得报酬,这让重庆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了一个档次。
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宋国立,目前为我市一家初创企业提供团队和技术支持。谈及“鸿雁计划”,他表示,对于高端人才而言,最高200万元的奖励并不算多,一些沿海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奖励资金更多,“但是,重庆生活成本比沿海城市低,人才来渝不会有因高房价而‘蜗居’的顾虑。”
蒙敏、宋国立都提到,对于一定层次的高端海归人才而言,选择工作地点“并不太看中钱”,而更看重发展机遇和工作环境。
蒙敏告诉记者,来渝后,政府部门为她提供了十分细致的人才服务,两江新区的工作人员专门与她的团队建了一个微信群,有任何政策上的问题,通过手机咨询就能及时得到解答。今年初,她在办事大厅不到1小时,就办好了在渝工作生活的各类证件和手续。
海归认为重庆引才独具优势
有海外工作经历的高校教师李宏认为,尽管重庆在人才数量、政府资助额度等方面与一些发达城市有差距,但在引才方面却独具优势。一方面,重庆所在的中西部地区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机会更多;另外,由于高端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在渝就业创业更受重视,也可获得更加细心的服务。
28岁的海归张天池,创办了重庆天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对于“鸿雁计划”,张天池表示,该计划将吸引一批高端人才来渝创业就业,核心人才到来后可形成集聚效应,希望政府能对海归人才提供更多扶持政策。
蒙敏表示,尽管北上广等城市人才聚集更多,但人才竞争压力更大,组建的团队人员流动性也大,这反而不利于项目研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国企任职的海归人士则认为,西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任重道远。“‘鸿雁计划’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进一步改善海归工作环境、生活保障等各方面条件,促进人才引得进、用得了、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