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集聚优秀人才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5-18

  日前,国务院通报表扬珠三角三座城市7项工作,东莞占3项,“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正在其中。

  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因制造业而兴,也率先面临制造业转型难题。制造业转型的“东莞经验”获得国务院点赞,正是近年来该市依托智能制造提升产业“含金量”,从制造大市走向制造强市所结的硕果。

  今年年初,东莞推出两项政策“大礼包”:《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行动方案》和《强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方案》。与倍增计划一样,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也是东莞谋求集约发展重要路径——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降低对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的依赖。这也是国内城市首次提出以全生态链的概念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正如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所说,未来东莞要以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的目标来倒逼各项工作,“坚持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形成更优的产业结构,培育更高效益的企业,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打造全生态链的智能制造新高地”。

  发力技改 激发庞大市场需求

  一条细长的铜线输入机器,经过机器的加工,缓缓地“钻”出来,排着队在另外几台机器上等待包皮、封装,这是从事变压器生产和研发的东莞大忠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该公司副总经理陈贵林说:“经过自动化改造后,工人的平均产能从以前的几万件/月提升至如今的十几万件/月,效率提升了两三倍。”

  与大忠电子一样,在传统人口红利减弱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正凭借“机器换人”展开了新一轮技术改造。

  2014—2016年,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机器换人”和设备升级改造。数据显示,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底,仅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的项目就达2698个,总投资约386亿元,“机器换人”设备已经超过8万台。

  三年多的攻坚,“机器换人”为东莞带来了“三提升”: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技改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86亿元,同比增长近50%;产业竞争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1倍;产品质量明显改善,产品合格率平均从87.4%提升到92.2%。

  时间回溯到2015年1月,东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制造2025”战略,彼时,我国正在抓紧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

  2016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也是对“东莞制造2025”战略中,加速开启“机器换人”和智能升级时代的进一步深化。

  走进位于松山湖的东莞市瑞必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块两三毫米厚、巴掌大小的透明玻璃,先被钻头切削掉棱角,机械手跟着快速抓取,传送带精准将半成品输送到下一个环节……华为手机屏的第一道工序就此完成。

  瑞必达总工程师胡炜笑称,以前车间像菜市场,每道工序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在实施自动化改造后,一个人就能同时看管20台机器。”瑞必达尝到了东莞“智能化改造”的“头啖汤”,在精雕、丝印、烘烤等多个环节实现智能化改造,从小小的玻璃制造“玩”到了智能车间。

  去年7月,继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之后,瑞必达成为又一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莞企。当月,国家工信部、省政府、中国工程院在东莞召开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暨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现场经验交流会,瑞必达、劲胜精密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