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很多时候面对逝去的人,我能想象和感受到他们的状态,一定有很多不舍与遗憾。”在龙华殡仪馆工作室内,从事遗体整容已有20年的王刚一句一顿地说道。话语中带着一份沉重,也透出一份坚定,“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弥补一些亲人的伤痛。哪怕是帮逝者把头摆正,把手放平。”
1997年,龙华殡仪馆招工,在龙华工作的母亲建议王刚去试试。那时他刚从技工学校毕业,对这个别人望而却步的行业并没有特别排斥。回忆当初的选择,王刚说,自己也经历了从恐惧到平和、从青涩到无悔的历程。
2015年8月的经历,王刚至今记忆犹新。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夺去165人宝贵生命。大部分遗体在爆炸中受到严重损毁,王刚与其团队承接了复原消防战士遗容的任务。
在与当地殡仪馆共同制定了遗体修复方案之后,王刚开始逐个寻找每一位战士昔日的踪迹。
“那些无法复原的组织,我们只能在颅骨上塑形,几张老照片成为我们之间唯一的交流。”他说,为了让战士们早日安息,他们通宵达旦。历时19个昼夜,共有10位面容缺失的消防战士在他手中找回“最初的容颜”。
这些年来,王刚不断钻研,先后开发了遗体养护、骨骼复原、模型制作等能高度还原逝者容颜的技术。目前,王刚正致力于将3D打印技术融入遗体修复,通过利用计算机建立三维模型,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达到逝者面容重塑高精度复制效果。这不仅突破了传统技艺,也预示着遗体修复技术将由手工化迈向数字化。
尽管使用新技术,王刚丝毫不敢懈怠。他说,为了让家属感知逝者最好的状态,他依然会为植一条眉毛花费两三个小时,“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我们承载的是逝者最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