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一场重大疫情洗礼,大湾区再次涌动着建设热潮。对冲疫情影响、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离不开基建的托底、拉动作用。
从畅通大湾区交通连接的“铁公机”建设,到补齐民生短板的医疗教育重大设施,从助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到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工程尽快布局,深圳正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铁公机”建设 打造精品工程、示范样板
3月20日,深汕高铁、深惠城际铁路等5个城际铁路项目工程完成签约,项目总长约410公里,总投资约2018亿元。深圳即将进入城际铁路全面建设时代。
3月17日,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项目陆域工程开工,总投资达123.3亿元,建成后可满足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0万吨的保障目标。
3月16日,备受关注的坂银通道工程传来新进展:目前工程施工接近尾声,主线工程预计于今年5月份开放通行。深圳将再多一条打通原关内外“任督二脉”的交通要道。
城际铁路、机场扩建、公路隧道……几天之内,集齐“铁公机”建设新消息,对于当前的深圳来说意义非凡。
面向天空,作为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中重要的枢纽机场,深圳机场通过加快推进三跑道建设,助力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打造,将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延伸铁路,一系列城际铁路项目,将有助于大湾区轨道交通线网优化、推进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同时,规划新建的西丽、机场东等综合交通枢纽,以打造站城一体标杆为目标,有望成为一颗颗点缀大湾区交通网的璀璨明珠。
在双区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圳的“铁公机”建设注定不能走重复建设的老路。
以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为例,这项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对推进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建设效率,深圳机场在推进包括卫星厅、三跑道等重点工程项目规划建设中,注重创新技术应用,借助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加强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提升管理效能,该技术已在国际国内揽下4项大奖。
通过积极开展科技攻关破解各项难题,深圳正在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最强,集中力量建成精品工程、示范样板。
2000多亿投资 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重大项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一个城市经济活力如何,重大项目是个“晴雨表”;经济社会能否实现预期目标,重大项目建设是个“牵引器”。
“坚持领导挂点、分级协调、特事特办,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提高审批效率,加大土地整备、城市更新、征地拆迁等工作力度。”几天前召开的深圳市重大项目推进暨经济工作调度视频会议上提出,把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
会上透露,今年深圳市计划安排重大项目487个,年度计划投资2005.2亿元。轨道交通、5G基础设施、“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等一批“老基建”和“新基建”将全面提速。
伴随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圳将落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20年明确列出的包括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产业类项目方面,2020年重大建设项目中有134个为产业类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约803亿元。其中不乏像招商银行全球总部大厦、中国电子深圳湾总部基地、大疆创新总部基地、中兴总部基地等总部项目。
发展和巩固总部经济的同时,深圳也在探寻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020年的重大产业项目包括华星光电的第11代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联想系统集成(深圳)有限公司的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大族激光全球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
今年年初,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基础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普通高中学位仍有缺口,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社会办学、办医的水平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