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北京举行的西安经开区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加快西安工业经济发展、探索突破路径的新思路。记者围绕我市“工业大走廊”、军民融合发展等话题对与会嘉宾进一步采访,受访者普遍指出,打造“西安工业大走廊”,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西安现有的工业发展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生产创新等进一步提升效率……
探索“新机制”
企业自身机制创新可带动产业跃升
“新产业意味着新动能,新动能的背后往往都有新机制的积极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文魁再三强调了新机制对于西安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以美国硅谷的发展为例,介绍了股票期权等创新举措对创业创新的重要激励作用,并表示,近年来国内发展较快的企业和产业,机制创新的作用也十分明显,这一点在互联网等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我看来,放眼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领域的发展,以前是‘大河有水小河满’,现在逐渐演变为‘小河有水大河满’,企业自身通过机制创新,将有能力带动整个产业领域的跃升。”
结合西安的发展实际,张文魁建议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中依靠人力资源、创新驱动等优势加快机制创新,譬如在无形资产入股等方面大胆尝试,另外,在注重引入大企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孵化本地成长性企业。“以经开区为例,如今的入区企业已达2.8万家,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的1/3,这为加快机制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应当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留足“新空间”
建立创业创新容错机制助推军民融合
“工业经济的发展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程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研究员石耀东认为,西安拥有非常扎实的工业发展基础,特别是经开区在装备制造等领域优势明显,要促进“工业大走廊”快速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为新产业的发展留出充足的空间。
“在军民融合方面,西安要在‘军工技术民用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石耀东表示,完善军民融合产业链需要借助西安本地的人才、产业等现有资源优势,在充分保证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等的前提下,尝试“以竞争促融合”。同时,要在军民融合的具体实践中鼓励建立创业创新容错机制。“比如,针对走出体制去创业的人群,要建立相关机制,让他们一旦创业失败后能够有合理路径回归体制,再比如,建立创新试验失败后责任分担等机制,这些都有助于军民融合发展,以及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紧盯“新需求”
军地协作突出“小核心大协作深融合”
“军民融合的内涵,不是简单的军民两个领域产品、技术的融合,而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互动融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石岩表示,西安加快“工业大走廊”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要瞄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放大产业链规模,特别是开发区在引入企业时要突出高技术、高起点,把自主创新作为军民融合的根本动力,坚持需求牵引,把握军民融合发展规律,紧盯“新需求”,完善以“小核心、大协作、深融合”为特征的军地协作机制。
不仅如此,部分受访的专家学者还为我市工业经济、军民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有受访者表示,在“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和北斗导航产业将进一步加速发展,西安在这方面基础好、优势明显,应进一步突出优势,做好产业对接;另一位受访者建议,以市场化机制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建立“资本+产业”的产融结合新模式,实现“造血”和“输血”功能平衡,金融和产业互补互融……大家普遍认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产业、人才等打造更好的“生态环境”,用活政策、开拓市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人才吸引力,进一步激发西安工业经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