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重庆以10.6%的经济增速领跑全国,但另一组数据更引人关注:2015年重庆前瞻性布局的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新材料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去年达到1664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50%;今年上半年这十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8%,下半年还将有一大批项目投产,全年产值有望继续倍增,到2020年计划实现年产值1万亿元。
在各地竞相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重庆能够异军突起,关键在于精准的战略和路径选择:这些产业所生产的产品都位列我国年进口商品种类前50位,国内有需求,技术有前景,抓住了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
精准发力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对于既没有突出的技术、资本优势,也没有明显区位优势的重庆而言,其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迅速布局、占领市场,关键在于找准了国内市场需求的着力点。
“我们选择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要考量是15个字:国内有需求、技术有前景、重庆有基础。”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说,早在2014年,重庆就对全国每年进口量前50位的商品,从技术前景及发展相关产业的基本条件等维度逐一分析比较,最终将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MDI及化工新材料、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等产业确定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从替代进口中找到国内需求。”他说。
2015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3139.96亿块,进口金额2307亿美元,是中国进口货值最多的产品。“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近5000亿元,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但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等核心部件长年需要进口,国内市场前景毋庸置疑。”郭坚说。
随着去年重庆京东方8.5代线项目投产,重庆生产的液晶面板成功地部分替代了进口。全球芯片制造商有30多家,但生产半导体封装载板的企业只有3家;今年初我国首个半导体封装载板生产基地奥斯特重庆工厂投产,意味着重庆在芯片硬件环节赢得先机。
今年4月,我国自主汽车品牌重庆长安两辆无人驾驶轿车从重庆出发,途经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后抵达北京,行程近2000公里,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无人驾驶汽车长距离测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专家预计,到2040年,无人驾驶汽车占全球上路汽车的比例将达75%。“未来10年是构建无人驾驶汽车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谁有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可靠的产品,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谭本宏说。
“目前重庆储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约790个、总规模约2万亿元,正是基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重庆才有了‘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的底气。”郭坚说。
生态集群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
电子信息产业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产品性能就要增加一倍、价格下降一半,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不仅仅是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就是‘快鱼吃慢鱼,新鱼吃老鱼’。面对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巨大压力,重庆应对之策就是建立新兴产业的‘生态集群’,以产业链条协同创新应对技术变革要求、以本地配套冲抵成本控制压力,有效顺应了‘摩尔定律’。”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涂兴永说。
在渝北区仙桃国际谷,记者看到了与单一产业的工业园区完全不同的景象:全球最大软件及服务提供商美国微软公司、全球最大微处理器IP提供商ARM、全球移动计算领导者美国高通、亚洲最大跨境支付清算平台钱宝公司……近百家电子信息、物联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于此,形成“硬件与软件混搭,开发与应用协作”的产业链条。预计到2020年这里将汇集龙头企业30家、核心企业300家、总部注册企业100家,实现产值1000亿元。
与此类似,重庆永川区在两年多时间里就聚集了固高科技、广州数控、台正集团等170多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这170多家企业中,既不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龙头企业,也有细分行业中的“全球单打冠军”,基本形成了整机、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相配套、产业链条协同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工信部评价永川已经成为“国内最大最好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