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全力打造贸易强市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5-31

  推动东莞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是今年东莞提出的十大行动计划(《东莞市关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推动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十大”行动计划》)之一。该计划提出,将通过企业研发准备金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措施,鼓励规模以上加工贸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

  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开放型经济,是东莞最突出的特点。三十多年来,东莞凭借低要素成本的竞争,成功承接了国际的产业份额,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在这一过程中,加工贸易业功不可没。但是,目前支撑外贸和加工贸易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加工贸易业必须适应这种新常态,走创新发展道路。

  加工贸易企业走上创新发展

  “东莞制造”一向是东莞的骄傲。2012年伦敦奥运会官方挂带,产地是东莞沙田镇的一家织带厂;2014巴西世界杯足球赛限量版“大力神杯”,就是由炜光礼品有限公司制造;包括为Prada、Coach等许多国际一线品牌产品代工的时代集团,位于东莞厚街;“神舟十一号”上也有“东莞制造”,宇航员的便携式卫生用品就是由茶山镇的茵茵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加工贸易。

  然而,随着依靠海外订单就能过上舒服日子的“黄金时代”宣告终结,加工贸易企业正加速转型升级步伐。面对复苏乏力的海外市场,加工贸易企业如今将眼光牢牢锁定在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这要求它们必须先跳出“贴牌加工”模式限制,打造自身技术和品牌,直接面向市场。

  在东莞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生益科技”)生产车间,一块块颇有历史的覆铜板样板映入眼帘。这些样板是企业刚刚起步时从美国购买的,每块板上只有两层电路板,为了购买这项技术的知识产权,该公司花了60万元。据生益科技董事长刘述峰介绍,从原来美国转让的一个技术配方,到现在各系列几十个品种,去年企业全年80亿元的产值,靠的是该公司99%自己创新产品创造的经济效益。

  而生益科技在诞生之初,是典型的来料加工企业。从1997年开始,该公司管理层意识到,单纯做来料加工没有前途,于是公司逐步转型升级,摆脱由外方控制的局面。2008年以来,该公司前后投入2.23亿元人民币,建立了一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东莞市唯一一家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

  其实,自2008年起,东莞就在全国首创了“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的崭新模式,探索出了拓内销、创品牌、强研发等转型路径。2010年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继续在转型升级道路上先行先试。特别是近几年,东莞在以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一带一路”市场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以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相结合转变,从依靠粗放型外延扩张向集约内生优化转变,从依靠外需拉动向内外需共同拉动转变。

  在“突围”中实现“转身”的东莞,已然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经典样本。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5517家加工贸易企业中,36%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32%的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近年来东莞共推动全市1482家加工贸易企业设立了研发中心或内设研发机构,252家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此外,东莞还积极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设立品牌和收购品牌,2008年以来全市加工贸易企业收购国外品牌465个,其中大部分是欧美国际知名品牌。

  推动贸易大市向贸易强市转变

  为了支持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东莞一直不遗余力。从2011年起,东莞将“科技东莞”工程资金提高到每年20亿元,加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创立品牌。去年6月,东莞出台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外经贸水平的实施方案》,共提出了45条工作措施。此项政策历经30多次修改,给企业的补助资金总数近3亿元人民币,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

  新形势下,发展加工贸易有哪些新的突破口?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在去年的加博会上曾表示,加工贸易符合中国的国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仍然需要。他认为,针对当前的加工贸易还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加工贸易留在中国的怎么办?新引进来的怎么办?中国走出去的、向中西部转移的怎么办?解决存量、增量、结构的这三个问题,基本就对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有一个很清晰的构架。

  去年,东莞提出了十大行动计划(《东莞市关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推动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加工贸易是其中的重点督办项目之一,也对上述“留下来”的加工贸易如何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