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精神文化生活缺失呼唤更多文化人才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6-02

  新晃侗族自治县文艺队伍为迎接60周年县庆“拍新晃、写新晃、画新晃、唱新晃”深入特色村寨采风活动的热闹场景。近年来,新晃侗族自治县针对广大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返乡创业人员增多,精神文化生活单一、乏味的实际,以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村精神文化品位为目标,通过建立文化,搭建文化人才与基层群众供需对接的平台,架起基层文化人才成长的“高速路”,取得了良好成效。

  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缺失呼唤更多文化人才

  新晃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县,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呈增长趋势,农村基本由老人和孩子留守;另一方面,相对宽松的创业环境吸引投资者进驻,其中包括返乡创业农民工。物质的相对富足引发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现实却制约着农民群众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边远的农村“玩山赶坳”等传统习俗也正在不断地消失,农民群众除了在家看电视、进农家书屋读书看报外,其他类型健康的文化活动几乎没有,部分群众走上了牌桌。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饥渴,但因为缺乏经常性、参与性、主动性,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调查中,一位杨姓留守老人的事迹很有典型意义,自从村里面组建文艺队后,她告别了牌桌,在和队友们排练节目中融洽了关系,锻炼了身体,驱赶了寂寞。

  随着乡村红白喜事、“六月六”“尝新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形式逐渐盛行,农村群众逐渐自发组建文艺队伍。据调查,县民间业余文艺表演队伍201支、业余演员3120人、文化志愿者216人,成为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主力军。但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加上对民间文艺人才的扶持政策缺失,一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技艺近乎失传,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侗族傩戏“咚咚推”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年龄大多在70岁以上,很多文艺骨干也都是20世纪80年代培养起来的,平均年龄达45岁,导致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此外,由于缺乏上级文化部门的技术指导,村级文艺队排练的节目,90%以上是通过看电视、看光盘模仿的,节目品质一直有待提升。许多文艺爱好者都陷入“空有一腔热忱,奈何前途无亮”的瓶颈。

  如何实现“小县办大文化”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第一要务。新晃决心打破被动局面,主动帮扶文艺队伍留住人才。

  坚持政府主导建立“文化”

  从2013年开始,新晃县委、县政府相继组织来自基层的乡镇文化工作者、文化战线的文艺骨干、县籍的社会人士、教育战线的艺体老师,以及相关部门的代表共20余人多次召开民主议事会,商议出一条解决之策——建立文化。

  在建立文化的实践中,新晃坚持政府主导,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把县内有意愿、能胜任的乡土人才组织起来,依据群众需求,恰当匹配专业人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作思路。

  严格入库标准,选好人。立足本地实际,树立科学的“人才标准”理念,设置“品德、学历、职称、知识、能力、业绩”等多方面评价要素,确定既重品德又重知识、既看能力又看业绩的人才衡量标准,把好资格审查关,建立包括本人申报、组织审核、实习试用等环节的“选才入库”程序,确保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入库。对拟入库人员,分类别统计,建好档案。按照突出重点领域和精细管理的要求,设置各类明细栏目,分年龄、学历、职称、行业等六大项18个子项进行人才统计,切实做到统计口径一致,录入信息全面准确。目前据摸底调查,新晃拥有文化类人才2200多人,入库人才116人,其中:大学13人,专科46人;副高级专家3人,中级技术职称33人,初级职称46人,实现了各类人才信息“一点清”。

  实行动态绩效考核,管好人。对实行动态化、“蓄水式”管理,及时发现吸收各类优秀人才入库,不断补充文化人才新鲜血液,注重对数据的定期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训力度,提升文化人才质量,并探索建立文化与有关部门的相衔接,为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打造全新平台。注重建章立制,推行绩效考核管理,对入库人才实行绩效管理,将优秀人才纳入组织视野,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培养;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实行淘汰制。定期开展座谈联谊、走访慰问、摸底考察、表彰奖励等活动,做到工作上激励、生活上帮助,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使真正成为优秀人才的活水源头。

  开展项目供需对接,用好人。完善人才项目跟踪扶持机制,围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年规划》目标和“五位一体”文化人才扶持资金配套模式,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全面落实“三区”文化人才计划,把人才纳入“三区”人才视野,颁发聘用证书,不断促进“三区”文化人才计划和人才工作的深度结合,形成人才带项目、项目育人才的互动机制。加强供需对接,搭好桥、牵好线,组织各乡镇、社区宣传人员对群众的文化培训、辅导需求进行登记,根据情况,由职能部门匹配具有相关方面才能的文化库人才前往培训、辅导,及时收集群众反馈意见。

  通过建立文化,直接引进20多位新闻理论人才到宣传系统工作,吸引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作家和诗人蒲钰等40多位文艺人才回乡从事文学创作。截至目前,新晃县已经建成舞蹈、音乐、摄影、书法、美术、文博、非遗、戏曲等12个门类的,成员达到116名,吸收带动民间文化人才5000多人,真正建起了蓄水池,留住了基层文化人才。

  打造基层文化人才成长的“高速路”

  新晃县发挥文化蓄水养鱼的作用,依托60周年县庆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抓实队伍建设、作品创编和活动演出3个环节,不断提质群众文化活动,让人才快速成长。

  抓好文艺队伍建设环节。组建队伍吸纳人。在农村、社区、企业发动有文艺爱好、文艺功底和文艺才华的人,按村、按民俗、按地域组建各类文艺队伍,鼓励大家在发展兴趣爱好的同时,有组织地参与文艺活动。专业培训提升人。通过请上来、送下去等方式,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爱好者的艺术素养。县文化馆举办暑期免费舞蹈、声乐等艺术培训,提高文艺骨干功底;免费发放各类舞蹈视频光碟,引导文艺队伍自主学习;定期派出文艺专干下乡,轮流对各文艺队进行指导。对有技艺、有绝活的民间文艺传承人,引导支持他们在中小学校开办各类传习班、传承班,让濒临失传的“绝艺”代代相传。侗歌类人才徐朝大在新寨中小学开办侗歌传习班,教唱侗歌、教讲侗话,让孩子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傩戏“咚咚推”传承人龙开春老人走进贡溪中学传授傩戏,让戏剧活化石根植于孩子们心中,代代传承。

  抓好文艺节目创编环节。丰富创作素材,创作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群众认可度高的群众文艺作品。选取群众题材,在节目创作之前,召开民主议事会议征集群众、文艺骨干和专家的意见,以孝老爱亲、民俗文化、邻里生活等百姓关注的题材为切入点展开创作。汇聚民族元素,融入鼓楼、风雨桥、芦笙、侗垒、侗语、侗歌、傩戏等民族元素,通过音乐、舞蹈、服装、歌词、舞美等形式在节目当中表现出来。贴近百姓生活,以党员先进事迹、身边的人物、民俗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加入农耕器械、家居环境、地方语言等贴近群众生活的内容,让节目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

  抓好文艺活动演出环节。定期举办传统习俗活动,县文化馆如期举办元宵晚会、中秋晚会、“三月三”民族节会等活动,促进各文艺队伍的交流展示。大力支持民间文化活动,鼓励民间自发举办坳会、重阳合拢宴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选派专业人才指导提升节目品质,增强群众互动,将乡风民俗、村规民约和传统文化寓教于乐。积极组织参加赛事活动,依托省、市、县广场舞大赛、闹年锣比赛、民族文化作品展演等各级各类比赛和展演,通过逐层评比、选拔,在比赛中历练队伍。这些举措,有力地激活了乡土文艺队伍的创新活力,改变了过去“端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窘境,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大餐。近两年来,新晃侗族自治县新增文艺队伍40余支,5000多名群众从观众变成演员,其中禾滩本奈耶侗族大歌队等3支文艺队发展迅速,经常活跃在湘黔边界的村寨。

  启示与思考

  一、坚持政府引导和规范,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 农民群众在富了“口袋”后,更希望富“脑袋”。面对农村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民间文艺队伍虽然常年扎根农村,但缺乏专业辅导、培训,导致农民群众看戏难、草根演员拜师难、本土专家传艺难、职能部门协调难。新晃县突出政府主导力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和推动基层文化人才工作的政策文件,改进了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完善了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激活了文化人才引进培养的一池春水。特别是通过建立“文化”,有效激发了各类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夯实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根基。

  二、坚持蓄水与养鱼并举,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农村的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包括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三区”文化人才计划等,从场所、经费、人才等方面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但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民族特困地区,由于本级财力所限,缺乏人才管理、培养的扶持政策,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青黄不接。新晃县把文化惠民政策与县情实际有机结合,把专业人才、民间传承人、乡土专家等各类人才列入“三区”人才计划,吸纳12个门类、116名人才入库。在蓄好水的同时,做好养活鱼的文章,完善人才项目跟踪扶持机制,变文化人才“流水池”为“蓄水池”,变文化力量“单打独斗”为“齐心协力”,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坚持用好用活本土文化人才,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活力所在。当前,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许多珍贵的传统民族民间技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或消亡。新晃县在“文化”建设中,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导向,用好的机制吸引各类人才入库,保障入库人才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办各类民族民间技艺传习班、传承班,让濒临失传的“绝艺”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实践表明,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文化人才特别是本土文化人才的积极性,通过传习、传承来拓展生存空间,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活力。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