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时候,许多人总是把“最难就业季”挂在嘴边。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的“最难就业”仅仅集中在以北京上海为首的一线城市中,实际上,二线城市还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7月1日撰文称,随着上海、北京严控人口流入。二线城市纷纷推出如“送户口”、“送房租”等等方式,希望能够吸引并且留住人才。
“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回成都了。”211高校的四川籍实习生小陈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来短信,在北京一边实习一边找工作的几个月后,他最终选择了回去二线。
6月毕业季,今年将有750万大学毕业生,一线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户口指标收紧,二线城市以武汉、西安和长沙为代表,则提出了留住百万大学生或者吸引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计划。
最近一周,6月23日,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西安也提出“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
有人才的城市才有未来,二线城市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二线城市政府政策制定者、重点大学就业办和毕业生发现,吸引人才核心还是产业,没有产业也留不住人才,二线城市人才逆流回到一线城市的也不在少数。二线城市优势产业在吸引人才方面毫不费力,比如长沙的娱乐产业,但在互联网、金融、科技产业,二线城市仍待补课。
送户口送钱送房租
750万大学毕业生去哪儿?城市的抢人政策陆续发布。
在武汉发布“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政策后,长沙即发布新政,未来五年,吸引储备100万名青年人才在长沙就业创业。
今年以来武汉、西安等地均打出史上最低省会城市落户门槛。最新的长沙落户政策,除了零门槛,还有奖励。
长沙除了对毕业生的落户零门槛,还有租房补贴。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在这场“抢人”大战中,户口、房子和现金补贴,都是重头戏。户口方面,二线城市对本科毕业生落户几乎零门槛,不少城市比如长沙对落户还有租房补贴,西安和武汉都放宽了对专科生的落户门槛。
在住房方面,南京市则发布《人才安居办法》,提出力保16万人才安居乐业,主要面向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和园区内新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六类人才,可以分别享受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购房补贴和租赁补贴五种待遇。
资金补助也是重头戏,杭州推出“房补+车补”;福州市财政则给予应届博士研究生每人安置补助费15万元,用人单位帮助协调解决住房困难。
除了对毕业生,重点人才补助方面,更是不惜重金,杭州、南京以及无锡,对于顶尖人才和团队的自主更是高达亿元。
北上落户持续收紧
二线城市抢人,其大背景是一线城市落户逐渐收紧和新一线城市的崛起。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早于2014年表示,进京指标不会突破1万人,以后会呈逐步趋紧态势。2015年北京市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引进指标不超过9000人,“2016年只减不增”。
虽然2017年进京名额尚未公布,北京官方最新表态,北京将坚持“两严控一支持”引进毕业生,即按照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对落户指标实施“总量封顶”。今年外地生源进京落户指标将不超过9000人。
上海也在严控人口,自2015年起,上海的流入人口持续转负。而今年外地流入、无户籍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3万人。
一线城市中,唯深圳在大举吸纳人才。自2016年上半年深圳市出台81条“人才新政”后,深圳十区也紧跟着出台落地政策,按照宝安区的方案,最高端的杰出人才可以获得市和区各600万元共1200万元的奖励补贴;基础型的人才也可获得博士6万元、硕士5万元、本科3万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
相对北上深的高房价来说,发展较快的二线城市,也即舆论提到的“新一线”,一般包括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等城市,也是应届大学毕业的首选地。
根据智联猎聘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17应届毕业生签约“新一线”城市比例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持平,而希望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高达37.5%,高于一线城市的29.9%。从流入数据来看,一些“新一线”城市更是不逊一线,杭州人才流入率高达11.78%成为“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