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382亿元,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这是今年上半年,长春经济交出的完美答卷。可以说,一扫2015年全市工业负增长的颓势,上演了长春工业的新“速度与激情”。提起这一质的变化,长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源于长春企业的创新驱动和整座城市的转型升级。
企业创新驱动产业多元支撑
让长春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在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装配车间,上百辆动车组在宛如长龙般的厂房中同时生产。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铁制造基地,这里一天可创造1亿余元产值。仅今年上半年已实现利税30亿元,同比增长14.9%。该公司董事长王润表示,因不断创新,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发展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进入了快车道。
创新驱动正为长春发展注入深层动力。今年1月至6月,围绕拉长产业链条,全市引进装备制造业项目36个、汽车零部件项目34个,实体经济企稳向好。汽车工业进入恢复性增长通道,一汽集团整车库存比去年同期减少4万辆。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企稳回升,备受关注的亚洲玉米深加工巨头大成集团全面恢复生产,产值同比增长234.86%。瞄准前沿科技规划项目,全市引进新兴产业项目77个,华为云计算、浪潮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长春。
“产业多元支撑,让长春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正让长春经济重新步入发展快车道。”长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过去一汽独大、一汽“咳嗽”长春经济“感冒”的状况正在改变。
科研单位发力科技成果转化
长春以智力助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从迫使跨国公司长期垄断产品退出我国市场的基因工程药,到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在包括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吉林大学等在内的168户研发机构支持下,如今的高新区正在以智力助力长春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今年4月29日,总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总投资50亿元的亚泰医药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它的开工对于吉林省和长春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而在高新区,这样“高大上”的产业园区有好几个。
在高新区,不仅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正在成长的“小巨人”更是随处可见。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的小企业。但这家小企业正在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合作,攻克环保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研发可完全降解的塑料泡沫。该公司总经理王海波告诉记者,这种塑料泡沫经过3个至6个月“堆肥”处理就可以完全降解。
强大的科教资源为高新区企业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后劲。占地20余万平方米、位于高新区的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已开工建设,庞大的航天信息产业链条正在布局。长春市计划到2030年左右,有138颗卫星在轨,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谱段数据获取能力。去年10月,“吉林一号”商业卫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上述这些或顶天立地或铺天盖地的“高”“新”企业,必将在助力长春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入新活力出行多选择
新能源汽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说起近几年汽车产业的最热关键词,“新能源”当之无愧,且必将继续大热下去。今年4月,在高新北区,长春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这个项目的落位,标志着吉林省和长春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一个新时代,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建设,将带动传统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让新能源汽车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近。
该公司负责人樊民野向记者介绍,该项目投资34亿元,总占地面积45.3万平方米,将建成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研发中心及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力争5年内建设成全国技术先进、规模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几十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突飞猛进,在显著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改善百姓生活的同时,各种“汽车社会病”接踵而来,能源、环境、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为缓解这些问题无疑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从世界汽车产业全局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契机,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春被称为“汽车城”,汽车产业也是长春工业的重头戏。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无疑会为长春汽车发展注入新活力,让绿色出行多一种选择。而这种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关乎环境保护,而且是当前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抓手,承载着民族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厚望。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形成,也许若干年后又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就在长春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