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获批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8-14

  日前,合肥申报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获国家工信部批复,标志着合肥正式跻身制造业“国家队”。

  那么,合肥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该怎么看?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合肥该怎么办?怎么干?8月1日,在合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启动大会召开之际,《安徽经济报》、安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省市相关领导。

  合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启动大会

  怎么看

  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牛弩韬: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厚植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载体

  合肥成功入选“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是合肥市的一件大事、喜事,也是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件盛事、要事。经过多年的大发展、快发展,合肥已经成为全省的“龙头”、“脊梁”。合肥居皖之中,更承皖之重,合肥强则全省强,合肥稳则全省稳。但环顾四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形势更加逼人。把合肥与长江经济带及邻近省会长沙、武汉、郑州、成都、南京、杭州、南昌8个城市相比较,我们发现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及利润均居第7位,仅好于南昌(见附表)。而且当前各省会城市各展特色优势,竞相发展态势更为激烈,如武汉发展光谷、杭州互联网电商、成都航空装备、南京软件、长沙工程机械、郑州食品和电子制造等,南昌发展VR、贵阳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繁忙运转的江淮汽车机器人生产线

  为扎实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工信部于2016年2月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工作,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一批新型制造业强市和强区,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加快制造业整体素质提升。正如《中国制造2025》所说: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工信部今后不再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相关工作,前期已批复的12个市和4个城市群作为第一批“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来组织创建,并提请国务院批复。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合肥要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基础上,晋级“国家级示范区”,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做到创新不停步、改革不止步、发展更进步,努力在制造强省建设中做示范、挑重担、当先锋。

  希望合肥市争做新趋势的瞭望者、新产业的领航者、新路径的践行者;省经信委将一如既往地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支持合肥市率先发展、试点示范、领跑领先。

  合肥京东方正在建设的全球第一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怎么办

  合肥市政府市长凌云:

  提高站位拉高标杆把准目标

  合肥晶合12吋晶圆制造项目竣工试产

  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合肥要强化示范引领,提高站位、拉高标杆,把准目标、精心组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要落实重点任务,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形成工作合力,营造全社会支持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制造业发展和省“制造强省”相关政策,未来三年,市级财政资金将投入约140亿元支持制造业发展,设立合肥市“中国制造2025产业基金”,探索有效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形成约230亿元的资金规模。

  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实行权力、责任、涉企收费、公共服务、中介服务等“五项清单”制度,着力提升各级政务服务效能。

  三是优化要素保障。重点在金融、土地、人才、市场环境等方面向制造业倾斜,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项目、重大产业创新平台项目等用地指标。针对企业成本“痛点”,全面实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出台“降成本”十条意见。

  为了让“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尽快落地,合肥市政府近日印发了《合肥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2017-2019年)》。《实施方案》给出了创建的“时间表”和“任务表”。

  怎么干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

  创造+质造+智造三箭齐发

  地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 ”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合肥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坚持质量为先、突出以质取胜,坚持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效益,坚持改革开放、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人才引领、夯实智力支撑,加快建成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市。要打造创新新高地,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统揽,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推动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产业培育取得突破,在转型升级上迈出新步伐。要打造品牌新高地,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在“增品种”上下功夫,在“提品质”上求实效,在“创品牌”上做文章,不断提升“合肥制造”品牌价值、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在以质取胜上迈出新步伐。要打造生态新高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眼当前放眼长远保护青山绿水,着力夯实产业发展生态基础,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要打造改革新高地,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健全产业体系,着力调优产业结构,注重统筹产业布局,努力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在开放协同上迈出新步伐。要打造人才新高地,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坚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招引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发挥企业家关键作用,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在智力引领上迈出新步伐。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压实责任,讲究方法、细致谋划,优化保障、营造环境,一招不让地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

  合肥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合肥市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海鹰:

  找准方位明确方向谋定方略

  找准方位,就是从国内外发展大势中找准合肥制造业发展的方位,把“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置于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来实施、来推进,勇于担当、勇当先锋、勇毅奋进,力争走出一条独具匠心、独树一帜的合肥制造业发展路子。

  明确方向,就是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整厂改造为着力点,通过技术工艺革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家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到2019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000亿元,占工业投资60%以上,滚动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传统优势产业产值达到6500亿元。

  谋定方略,就是谋划好制造业创新转型的新路径,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燃气轮机、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主攻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到2019年,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达10个,其中产值超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达3个。

  重点是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

  围绕重点产业,促能级提升。集中力量构建“3411”产业体系,围绕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着力打造汽车家电整“机-配套-集群”、电子信息“屏-芯-终端”、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机-电池-电控”、智能装备“主机-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等若干全产业链,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到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9%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6%。

  二

  围绕重点项目,促产业升级。对照试点示范任务,每年安排一批重大项目,画出路线图,制定时间表,确保每一个项目按时间节点建成投产。坚持“十大重点产业”项目调度机制,全力推进江淮大众、长鑫12吋晶圆、京东方10.5代线、晶合晶圆、康宁液晶玻璃基板等重大项目建设。到2019年,实施1000项左右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60%以上。

  三

  围绕企业主体,促技术创新。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搭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一批全国性产业创新平台和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催生一批变革性技术与产品,引领和支撑合肥未来产业发展。到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5%;省级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超340家,省级以上认定工程中心超190家。

  四

  围绕智能制造,促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加快实施“机器换人”,组织实施两化融合“达标贯标”活动。加快实施“百千万”工程,分类抓好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引导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等新型制造方式,加快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升级版”产品的研发面市。到2019年,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80家,建成数字化车间800个、智能工厂80个,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0。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语音产业聚集地

  总之,在三年试点期内,合肥市将集中资源、集聚力量,建成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的“一新一强”总目标。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