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在全国打破“铁饭碗”,以制度改革广揽人才促发展的城市,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保持人才制度优势?如何在人才工作上继续开创新局面、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体制放权松绑,激发人才活力
“人才是建设一所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最主要的动力。目前我们学校所采取的是准聘长聘制度,先签6年的合同,到期后通过考核的人员可以转为长聘合同。”南方科技大学人力资源部副主任戴鹏告诉记者,这项制度对学校选贤任能、发展激励科研人员很有帮助,但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前来应聘的教授原本是事业编,老体制要如何与新体制对接,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在深圳市人才工作局的支持下,南科大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对“高精尖缺”人才实行与市场接轨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工资等灵活政策,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优秀科研人才的加入使南科大科研成果、国际国内排名快速进步。
在深圳,这种事业单位去编制化管理的探索,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以政策手段对以往的制度加以衔接,确保人才来到深圳没有后顾之忧。
8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明确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允许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取得报酬,鼓励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新创业;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研究员,以大胆的体制“松绑”,将人才流动带来的创新红利激发到最大。
对创新人才来说,深圳另一项让他们备受鼓舞的改革,是对人才评价权的下放——将78个评委会303个专业的职称评审工作下放给38家行业组织;建立青年人才举荐制度,让领军人才发挥伯乐相马作用;此外还在全国率先实行同行专家主审制来评审创新科技项目。
“这就解决了当前引才过于看重‘帽子’的问题,因为在没有更深入的评价能力之前,我们会倾向于衡量一些最容易看到的东西,比如学位、职称、奖项。现在将这一权力下放到用人主体,让专业人士从专业的角度来衡量,谁的贡献大、作用大,谁就能获得更高的支持,更加从实际出发。”深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