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除在扩大内需上做文章外,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与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良好合作基础上,探索跨境电商等新的发展模式,实现更强劲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世界级经济平台。同时应争取在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中扮演更重要和更关键的角色,不断提升国产品牌的附加值,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提高在国际大循环中的竞争力。
一个文化强国的崛起离不开学术文化建设,一座高品位文化城市的打造同样也需要学术文化的发展。为此,深圳提出建立“深圳学派”的概念,同时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着力打造了《深圳学派建设丛书》,在总结深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凝聚深圳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力图为深圳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七辑)近日问世,其中《深圳经济中长期增长与趋势》一书,以深圳近四十年经济快速增长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深圳经济增长的成因,总结出深圳经济增长的特征与规律。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如何在新的历史节点,继往开来,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和耐力,再创新的经济奇迹,是深圳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为此,深圳特区报专访了《深圳经济中长期增长与趋势》一书的作者——理学博士、高级统计师杨新洪,他对深圳经济中长期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A
深圳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回顾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创新始终深圳经济增长背后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深圳发展的动力源泉。
未来深圳应该如何继续深挖创新潜力,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杨新洪认为深圳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一是要继续保持企业创新的领先势头,针对企业开展的前沿科技研发,在税收、采购等政策方面建立完整的配套体系。二是要紧紧抓住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等方面的短板,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针对基础研究这个长期的短板,在科研课题、科研组织、科研设施、科研人才和科研合作等方面为基础研究提供稳定、长期、充足的创新资源支持,力求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四是要提升创新创业质量,优化科技金融环境,加速社会化金融资本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对于如何吸引、留住创新人才,杨新洪认为,一是要继续拓宽人才交流渠道。依托重大人才工程,通过搭建各类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全方位展示深圳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吸引来自国内外的高端人才。二是激发人才活力。给人才更多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成就感对于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至关重要。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激励相容的科研经费制度,让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三是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探索实施针对科研人员、归国留学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重点解决在生活服务、子女教育、看病就医、社会保险、住房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B
深耕数字经济,打造新的标杆性产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恒久命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求深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要求深圳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勉励深圳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杨新洪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深圳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技术领先,是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头羊”,进一步深耕其中,加大研发力度,补足技术短板,强化发展意义重大。其他三大产业,深圳相关方面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集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部分企业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深圳市三大产业发展,继电子信息业后,这三大产业将成为深圳市的标杆性产业。
对于未来产业,杨新洪认为,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利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提升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催生新产品研发,促进产品数字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推进供给侧改革,激发市场需求,进而能够推动产业发展。深圳有良好的高新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基础,通过深耕数字经济,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机器人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未来产业,加大对量子科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究应用,加强对数字经济核心层、融合层的监测和分析,促进数字技术向第二第三产业扩展融合。
杨新洪认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时,要注意两大问题。一是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方式。第一,要针对重点产业链的短板和弱项“补链扩链”,支持围绕主导产业探索多元化发展,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抗风险能力;第二,要注重深圳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避免城市间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既要推动深圳市与广东省、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发展,也要注意与上海、香港等城市的差异化发展。
二是提高现代服务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数字技术开始广泛应用、融合到服务业领域,政府要积极引导,加强监测,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推进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推动服务型制造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要减少对新业态的行政干预,构建适应三新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