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脚步》人才工作宣传片发布,向全球发出“深圳官宣全球招人,快加入深圳脚步”的邀约。时长5分多钟的宣传片,迅速刷屏。今天,《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刊登相关报道评论,焦点关注鹏城人才战略。全文如下:
北纬22°线上 聆听深圳脚步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民日报记者 叶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1月13日 第 05 版)
《深圳脚步》海报。资料图片
深圳人才公园。资料图片
2021年新年伊始,一则“深圳官宣全球招人,快加入深圳脚步”的视频火了。
“世上本没有深圳,脚步所到之处,就有了深圳。他们披荆斩棘,在辽阔的白纸上种下理想,长出道路、奇迹和灯火辉煌。当然,也长出新的脚步。”振奋人心的解说,配合有节奏感的画面,“深圳脚步”视频展现出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网友们纷纷转发感慨:“新年开工的第一天,深圳就向我抛来了橄榄枝。”“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等我!”
2020年召开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高层次国际人才集聚区,建设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
《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建设开放包容先行的国际人才高地的目标更加清晰。
“企鹅”和“北极熊”同时定居于此
在什么地方,南极“企鹅”和“北极熊”能和谐定居?答案是深圳。
“在这里,有北纬22度的阳光,“企鹅”和“北极熊”同时定居于此。”“深圳脚步”视频里,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企鹅”和“北极熊”,分别是腾讯和华强方特(深圳)的吉祥物,这两家企业都是在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成功企业。而这一“奇观”,正是深圳创新创业、开放包容生态的生动体现。
“在深圳,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合伙人王茂林说:“这里有非常公开、透明、公平的环境。”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40年来,深圳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快速上升的经济增速和一幢幢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的高楼大厦等深圳奇迹背后,是一个个努力奋斗的深圳人。
“这是深圳第一所自带废物和污水处理装置的大楼,专门为有环评要求的科技企业打造。”在深圳龙华区银星科技园二期大楼的新材料实验室里,绚图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海晖找到了他的创业热土。
对林海晖来说,这样的“硬件”支持虽然重要,但那些“软”的服务、理念、社会氛围,才是深圳独一无二之处。七年前,林海晖回国创业之时,考察了从长三角到珠三角的十几个城市,最终落户深圳,就是因为看中这里产业政策持续稳定,法治环境保障市场化机制有序运行。
同林海晖一样,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海归、院士、香港创业者……都来了。
“我和我的团队都来深圳了!”不久前,首届政务数据开放大赛冠军袁晓辉,带领团队从北京落户深圳。“政府服务非常高效,落户很顺畅!”袁晓辉期待,在深圳爱才惜才的环境下,团队有更好的发展。
2015年,看好深圳干事创业环境的香港青年企业家何耀威,带领11名香港高校教授和学生,来到位于福田区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创办了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研发血糖测试智能穿戴设备。如今,这种无创血糖监测设备正逐步投放市场。“我们获得两家上市公司注资,与湖南、海南、广西等省份签订产品代理合同,目前已签订1.5万个预售订单。”何耀威说。
正如一位网友深情留言:“来深第二十五个年头了,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成长进步,也见证着深圳的发展和变化。欢迎来深圳,来这里一起创造更多的可能,来这里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经济特区里有“人才特区”
1987年,任正非和5名技术人员共同出资2万元,申请创办华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30多年光阴过去,如今华为已跻身世界500强第四十九位。
“没有政府的政策,我们不会创建华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他提到的这项政策,正是当年深圳出台的《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规定:“科技人员可以以现金、实物及个人所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等工业产权作为投资入股,并分取应得的股息和红利。”受其推动,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在深圳加速集聚、充分涌流,各行各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精神的深圳,一直在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深圳在全国较早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设人才工作局作为市区党委工作部门,逐渐形成了党委全面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在“党管人才”的总原则下,深圳以“闯”的精神驱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40年来,深圳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营造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
曾经,“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劳动合同制;率先改革劳动分配制度,实行结构工资制;率先采取公开招考、公开招聘方式,面向全国选拔干部……随着公平开放的人才竞争空间的释放,1984年前后“一下子涌进20万人”,特区人才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上演“孔雀东南飞”的盛景。
进入新世纪后,深圳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阶段,2002年,深圳开始实施《关于引进国内人才来深工作的若干规定》,标志引才重点转向了高层次人才。
2016年以来,深圳陆续出台实施“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和《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等,构成了深圳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同时制定实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资助、博士后科研资助、人才安居、鹏城杰出人才奖、鹏城优才卡等一系列人才配套措施。深圳还将11月1日确定为“深圳人才日”,这是通过地方立法为人才设立专门的节日。
从人才政策到人才立法,深圳逐步建立起一个开放、包容、高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回顾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深圳始终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城市核心战略,建设了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人才特区”。
不仅如此,深圳还敞开大门,以全球视野广招国际人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组织了国内首个以政府名义运作的海外招聘团,赴美国招聘境外专才,掀起了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热潮。如今,深圳设立4个海外人才联络处和7个海外创新中心,帮助企业引才和就地用才2000多人次;支持企业设立395个海外研发机构,海外人才本土化比例超过72%。深圳千里马国际猎头有限公司,是深圳人才集团旗下的高端猎头公司,专门为人才来深发展提供职业咨询。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刚建立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员: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如今,深圳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人,高层次人才总数近1.8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超过15万人。“深爱人才,圳等您来”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建设开放包容先行的国际人才高地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坐落着一个以“人才”命名的主题公园——深圳人才公园。这是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表达了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最高礼遇。正如美丽的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为飞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安静的栖息地一样,对人才而言,同样需要这样的“湿地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深圳坚持人才工作的核心是站在人才视角上去考虑,而不是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目的是让人才能够体会到有效率、有尊严、有温度的获得感,这才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文化。从政策引才,到环境、文化引才,深圳敞开怀抱,促进人才“宜聚”“宜居”。
对于人才所关心的住房、子女教育等重点生活需求,深圳在以空前力度加大保障。
深圳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已累计供应人才配租(售)房近14万套,发放住房保障货币补贴49亿元,总计保障人才及家庭成员约65万人。未来深圳住房当中近20%将是人才住房。
建立特区初期,全市没有一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到如今,深圳已建成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10所高校。未来五年,深圳将新增近百万个基础教育学位,其中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高层次国际人才集聚区,建设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
《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建设开放包容先行的国际人才高地的目标更加清晰。制定紧缺人才清单,靶向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实行更加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完善社保、教育、医疗、居住等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国际化专业人才后顾之忧;探索实施技术移民政策,畅通海外科学家、高端创新人才来深工作通道,加快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一系列围绕人才建设的政策、活动、平台、保障措施等,彰显了深圳渴望人才、爱护人才的决心。
一份由媒体发起的“怎么看深圳”调查问卷则显示,六成以上的深圳受访者认为,未来深圳特区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会比过去更大。在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教授看来,除了近些年大力引才,深圳具有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给予了创新思想生根发芽的土壤和空气,这对敢闯敢干的青年人才非常具有吸引力。
“深圳人的步速要比其他地方快一倍”——曾有评论这样说。继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后,深圳脚步成为深圳新的标签。正是人才的脚步,带动了深圳的进步。接下来,在北纬22°线上,一起聆听深圳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跫跫足音。
这里,没有天花板,没有终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