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6日是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为“知识产权和中小企业:把创意推向市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某种意义上,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但是,现行的专利保护制度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
市政协委员游闽键指出,目前的专利申请审查周期较长,从申请到授权需要2至3年时间,尤其是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平均授权时间长达3.7年。“在此期间的技术成果该如何保护?”身为律师的游闽键直言,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临时保护期内制造、销售、进口的被诉侵权产品不为专利法所禁止,只能等到专利获得授权后才能追索,这显然不利于对创新成果的保护。
而在德国,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如果第三方在专利申请公布后使用了专利技术,申请人可以在获得授权之前的临时保护期内就要求第三方进行补偿。游闽键建议,针对创新型经济领域(如互联网等)的专利临时保护问题,设立专门通道,帮助企业适用“优先审查”机制,加速所涉专利的实质审查。
对专利的严格保护,目的在于有效应用,但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有效专利实施率仅为55.4%,仍有大量“沉睡”专利没有得到实施。游闽键解释说,大部分创新型企业即使有引进专利、与发明人合作的意愿,由于缺乏快捷高效寻找适合专利以及与专利权人、发明团队对接的渠道,最终选择自行研发,浪费了研发成本和时间。
考虑到专利交易对法律、技术、商务谈判等方面的市场化运营服务依赖性强,游闽键认为,培育一批深耕专利市场的服务机构,通过它们积极拓宽专利供需对接渠道,将能够有效唤醒部分具有市场价值的“沉睡专利”。“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目前上海此类人才远远少于北京和广东,以专利代理师为例,上海是1328人,是广东的一半,不到北京的六分之一。”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存在一个免费的知识产权检索系统,将大大方便需求的对接,但是,目前上海还没有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实时更新的全球专利检索系统,企业如有需求,需要购买昂贵的专利检索数据库,或支付高额的费用委托专业机构查询。
游闽键建议上海借鉴江苏的做法,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集成中外专利、软著、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公共数据库,特别是对主导行业建立中外专利检索与分析平台,增加专利导航服务,“一方面能帮助企业寻找所需的知识产权,分析研发路径;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检索,降低企业的侵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