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碳市场配额累计总成交量约5900.51万吨,总成交金额约13.85亿元,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交量约2023.36万吨。深圳市以全国试点碳市场2.5%的配额规模,实现了15.8%的交易量和17%的交易额。
据了解,自2013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碳交易工作以来,深圳市共有706家企业纳入碳市场管控,覆盖制造业、电力、水务、燃气、公共交通、机场、码头等31个行业。其中,引人关注的是制造业企业平均碳强度下降39%,与此同时,其工业增加值增长67.1%,在保持增加值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碳排放量和碳强度的双重下降,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趋势初显。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除了行政手段,还有“市场之手”。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将碳排放权商品化,通过市场化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深圳先行先试。“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刘畅介绍说,通常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确定一个碳排放总额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并根据一定规则将碳排放配额分配至企业。如果未来企业碳排放高于配额,需要到市场上购买配额。与此同时,部分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最终碳排放低于其获得的配额,则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出售多余配额。
2011年10月,我国碳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深圳成为试点城市之一。2013年6月18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碳交易工作,多年来在法律制度体系、市场机制设计、主体能力建设、碳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激励企业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一季度,深圳碳市场配额成交量21万吨,同比增长285%,环比增长52%;核证自愿减排量成交100万吨,相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相对停滞的情况有了极为显著的增长。
“随着疫情缓解,经济恢复,同比2020年一季度,深圳碳市场交易量与交易额显著增长,增幅处在全国领先地位。”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由于碳中和、碳达峰方兴未艾,今年一季度,企业对于碳达峰实施路径、碳中和解决方案、绿色低碳项目投融资、自愿减排量交易等相关业务咨询明显增多,而其中可直接快速落地的就是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因此,企业对于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的参与热度大幅提升。”
在碳市场建设过程中,深圳勇于创新,创建国内首个开放个人投资者和引进境外投资者的碳市场,并成功发行国内首支“碳债券”、支持发起国内首支私募“碳基金”,推出碳配额质押、跨境碳金融交易及“绿色结构性存款”等一系列碳金融服务产品,在开拓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